-
作者:贺卫方(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
摘要:以往的中国法制史研究详于制度沿革及法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探讨,于司法机构如何解释和适用法律以及与司法判决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却很少涉足。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司法判决的研究及与英国司法制度与精神的一些比照,证明中国古代的法官并不是刻板地适用法律,他们宁愿使判决合乎情理。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司法判决反映了法官们向后看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作为父母官的角色意识。同时,无视逻辑规则而只追求符合儒家伦理准则也是其特色之一。作者还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本身的语言学特征及其对法律原则的影响作了一些分析。
-
作者:潘啸龙(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汉代乐府并无以往研究者所断言的"采诗"以"观风俗"的政治职能;除了郊庙用乐外,汉代乐府的日常职能,主要是为天子及上层贵族提供鼓舞歌乐;由于这一"娱乐"职能的影响,造成了上层审美爱好对乐府歌诗包括选用民歌的渗透;同时,由于"娱乐"的需要,也给乐府诗歌曲艺术表现带来了一些变化。文章还强调了乐府倡人在汉乐府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他们把民歌引入上层,为上层娱乐需要而进行再创造,是刺激和推动文人诗歌创作发生新交的重要中介。
-
作者:王珏(1);肖欣(2)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2)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摘要: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股份制是私人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的论述,不仅指明了股份制是这种生产方式通过"自行扬弃"走向新生产方式的"过渡点",而且包含着它可以成为新生产方式的财产形式的意思。股份制不过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组织形式或实现形式,它可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为这种私有制的实现服务,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为这种公有制的实现服务。股份制之所以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组织形式或实现形式,是因为商品经济的运行产生一种内在要求,推动原始产权转化为单纯所有权,单纯所有权又转化为股权,股权...
-
作者:谢柏梁(1)
作者单位:(1)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中国戏剧史教研室
摘要:本文试图对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系统的探讨。作者从悲剧起因于欲望、悲剧冲突的程式化和悲剧意境追求的核心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同时,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照,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共通性,揭示了中国悲剧更多的特殊性。
-
作者:杜继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中国佛教是由汉族僧俗文人和侨民游僧,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自东汉末年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娄迦谶始,来自希腊、波斯.中国古文化交汇地的中亚、西亚诸国和天竺、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古国的域外僧侣以及我国新疆于(?)、龟兹、疏勒的名僧纷纷到内地译经传教,中国佛教融进了多民族的思想文化,两晋与十六国以后,五胡进入中原,少数民族政治家把奉佛作为入主中原的南面之术,大力支持佛教,从而成为当时推动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力。隋唐佛教诸宗形成,多数宗派的创立者与非汉族僧侣有关。为陈叔宝、杨广等末代帝王欢迎的三论宗创始者是安息人吉藏.为...
-
作者:鲁品越(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所谓主体指人的精神主体。文中论述了实践如何建构主体结构以及主体如何能动地反映世界的问题。主体结构分两大层次:深层的目的层次和表层的工具层次,它们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多级结构。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在深层目的层次指导下,由表层工具层次进行的,它用内化了的客观关系与法则来组织经验信息,精神地重建客观世界,以得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而其结果又由人们的实践来检验。文中对工具主体结构的建构过程的分析,指出了主观的时空数量构架、逻辑和方法论以及社会交往规则的实践来源。而文中对目的主体层次建构过程的探...
-
作者:古祖雪(1)
作者单位:(1)中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作为对何祚麻先生对所谓"认识的主体论"的批评的评议,提出并讨论了认识主体(?)三层次(或三含义)的观点,即认识对象的主体性,度量表现的主体性以及知识体系的主体性。文章指出,承认认识的主体性,恰恰是把认识当作人的认识去理解。它不仅不会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相反还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前提。否定或者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只能使认识论退化到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
作者:湛垦华(1);孟宪俊(2);张强(2)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2)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分歧是系统演化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使系统自组织演化产生复杂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分歧与系统自组织的关系及其作用的哲学意义:一、分歧的普遍存在及其一般内在机制;二.分歧作用的决定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关系;三、分歧作用的基本形式;四、分歧对系统自组织的基核与奇点的重要作用;五、分歧点影响着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结构方式。
-
摘要:~~
-
作者:陈旭麓(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以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因此,义和团运动历史地具有一种非理性的外观。义和团运动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表现了旧式小生产者在民族自强和近代化变革的重合交织面前所产生的迷惘。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而它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庚子事变之后,由传统意识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逐渐解体,由此又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在20世纪开始之后成为时代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