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秉楠(1)
作者单位:(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本文根据对《论语》有关章节所作的时序考察和其它文献记载,把孔子的思想分为三个发展期:他37岁自齐返鲁为前期与中期的分界,60岁居陈为中期与后期的分界。孔子前期立论多与礼有关,有关仁的主要论述则集中在中期,"中庸"、"中行"是他居陈以后的新提法。因此,其思想演进当以"礼——仁——中庸"为基本脉络。这一进程不仅符合孔子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大体符合孔子对自已思想的演进所作的表述。这一进程使孔子思想呈现阶段性差异,但其中心仍然是仁,仁不仅对礼起制导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庸的提出也是为了在存在社会矛盾的情况下更切实...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摘要:本文从理解科学的'哲学'是什么、哲学理解的'科学'是什么、哲学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美国当代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观,指出其核心观点是:把科学哲学视为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作者认为,这一科学哲学观代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合流的趋向,它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研究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观,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总体进程及其内在的否定性,总结其经验教训,更为深沉地思索和锤炼我们自己的科学哲学观。
-
作者:厉以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摘要:本文区分了环境破坏过程中的受害概念和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受害概念,论述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受害补偿原则和补偿方式。作者还就直接补偿费用的最终负担问题、充分补偿与不充分补偿的判断问题、对不可挽回的损失的补偿问题、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破坏的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
-
作者:吾敬东(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本文旨在对影响中国古代处于发生期的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作初步的考察。文章认为:前科技期或前农业时期的采集活动对于塑造分辨、分类思维样式具有重要意义,且其部分地成为以后科学技术的基础。进入科学技术期后,如下四个因素至为重要,即在经济层面,科学技术受农业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实用性特点;在政治层面,受权力的影响,由此导致了集约性特点;在思维层面,受巫术的影响,由此导致了神秘性特点;在心理层面,受工匠的影响,由此导致了经验性特点;此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具有重要意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正是在以上诸因素...
-
作者:陈耀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发达国家经济教研室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社会化、"文化化"、"民主化"三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演进和发展,并对现代公司的管理体制和决策层次进行了剖析。文章在分析西方企业管理演进和发展的原因时,指出了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企业管理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天然障碍。
-
作者:赵昌平(1)
作者单位:(1)上海古藉出版社
摘要:本文通过对谢灵运诗的溯源辨体,就中国山水诗的渊源问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从中国诗歌中山水成分的发展和谢客创作历程来看,山水诗出于玄言诗的旧说大可怀疑。提出:魏晋以来,宴游诗和行旅诗(尤为后者)在山水成分的比重和描写的水准上,已远远超过今日所见的玄言诗与游仙诗,而成为谢灵运模写山水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中国山水诗发生的主要源头;建安以来,随着诗歌内涵发生情对事的突破,行旅、宴游诗受到影响而带有咏怀性质,因而诗末大多有一个抒情的尾巴,由于时风所渐遂易儒理为玄理,变意气为理趣,这就是谢诗"尾巴说"的由来;两晋后自然观较...
-
作者:高培华(1)
作者单位:(1)河南省教育委员会
摘要:卢兴基先生的《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正视了西门庆的富商身份,比之于硬把他当作"地主"、"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和"封建社会的基层柱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有两个疑问:其一,西门庆可以称作新兴商人吗?其二,他的一生是否称得上悲剧?
-
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分化"课题组
摘要:本文就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作了客观的描述与分析,并就分化过程中的整合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不仅赋予国民经济以空前未有的活力,而且广泛地触及到社会、政治、文化与心理等各个方面,使中国社会在短短的十年中经历了急剧而深刻的变迁。与这种变迁相伴随,中国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分化。作者分别论述了现阶段的区域分化、组织分化与个人分化,指出在分化中如何保持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合,以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作者:顾培东(1)
作者单位:(1)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现实经济冲突不仅在主体和内容方面与从前有很大不同,而且还呈现出频率增高、烈度加大的趋势。分析现实经济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社会经济权益结构的变化、体制交替中社会约束手段乏力、社会主体的利益期望与现实条件的失衡以及经济主体不适应新型的经济生活。作者进一步指出,完善解决经济冲突的有关诉讼机制,必须充分保障社会主体诉权的实际行使,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益,并强化裁决或调解的实施效力。
-
作者:王凯
摘要:张锡勤同志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一书的学术价值突出表现在它的开拓性上。在中国历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阶段,是我们的"昨天"。昨天思想领域的斗争,同今天思想领域的斗争是息息相关的,中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因此,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曾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已出版了中国近代哲学史、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