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富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摘要:本文对社会语言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的争论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社会语言;它是研究社会语言的语言科学:它和传统语言学(应称为自然语言学)、人工语言学是组成语言科学的三大分支学科;它不仅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而且还要应用和吸收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学、教育学、民俗学等的一些概念、方法和研究成果。文章还论述了社会语言学的总任务及其方法论原则、它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
-
作者:黄盛璋(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作者依据大量的中、外文史料,较为详细地考察了17世纪中叶以前柬埔寨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的主要港口及其地理变迁。作者认为,正是由于柬埔寨自然地理条件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它的政治中心和主要港口不断迁移。作者依据史实大体确定了柬埔寨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港口的地理位置。并且指出,无论是哥俄厄,或是吴哥,还是金边或其它主要港口,都位于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水上交通之衢,因此古代柬埔寨的主要港口在东西方交通史上古有较重要的地位。
-
作者:柳延延(1);王东(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2)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世纪人类科学认识注视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揭示自身活动的内在机制。从50年代起,创立了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后,研究重心进一步集中到信息加工的中枢,开创了脑知识库理论。反思现代思维科学和信息科学发展的这种大趋势,在哲学上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类认识中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对于现代科学认识发展的逻辑作出哲学概括,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作出新的探索。
-
作者:戴园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学已论证了计划与市场不应当是对立的而应当是相互结合的,并且描绘出它们相互结合的"渗透式"或"胶合式"理想境界,但在操作上,计划与市场的相互结合却遇到了困难,乃至某些经济学家称这是"经济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实际出发。详细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结合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矛盾及其根源,并且提出用"双层次计划与市场的分工与结合"的构想.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
-
作者:张忠任(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价值是价值的转化形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所不改变的是价值实体,所改交的是价值量的决定方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并在供求不一致时决定其偏离。决定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需求是抽象掉价格影响的"平均需求",供求的影响只是市场价值反馈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直接参与市场价值决定。文章认为,市场的唯一的最终调节中心是市场价值。
-
作者:佟柔(1);史际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所有权的结构及其历史考察表明,所有权的本质乃是将所有人的意志体现在所有物的利用和处置上,所有权的各种权能都可以同所有权发生分离;现代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财产所有权系归属于以大股东为代表的所有人。作者认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决定了改革不能削弱和取消国家所有权,国家所有权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经营权成为连接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唯一法律媒介。而要达到实现国家所有权的目的,就必须创设企业经营权为新型法定物权,使之能够对抗非有关国家机关和有关国家机关非依法进行的干预,从而实现其社会目标与自身利益两者...
-
作者:况浩林(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
摘要:在古代,西欧、印度及中国内地各种宗教的寺庙都曾拥有大量士地和资财。迨至近代,这种情况已不多见。但是,在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在近代却有突出的发展。本文从这些寺庙对土地、牧场、牲畜的古有和主要剥削方式,寺庙的高利贷、商业等收入,寺庙内部的分配和寺属农牧奴(民)的生活,寺庙经济在藏区经济中的导向作用等方面对近代藏族地区的寺庙经济进行了系统考察。作者认为,近代藏区寺庙经济的发展再次证明了,最适合寺庙经济生长的社会是封建社会。
-
作者:郑宗寒(1)
作者单位:(1)《求是》杂志社经济部
摘要:本文对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问题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三个主要特点:每年平均的增长速度较高;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不够平衡;出现了一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但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者认为,提高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对于增加产出,缩短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降低投入,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促进我国工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也有直接意义。文章阐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节约物化劳动的关系,...
-
作者:陈来
摘要: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辑的《张岱年文集》第1卷已经问世,其它各卷也将陆续出版。这部文集为学术界研究张先生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完整的材料,我以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先生哲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在研究了30年代最新哲学思潮(新实在论、逻辑分析哲学和新唯物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新的综合。这个综合简单说来是"罗素、列宁、孔子的三流合一",即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吸收逻辑分析方法,并结合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人生理想,以形成一个具有解析形式、理想性格的新唯物论哲学。30年代初,张先生即认为辩证唯物论(当时又称...
-
作者:裴程(1)
作者单位:(1)巴黎高等实验研究院
摘要:"解释"作为一个独立的认识论问题的提出起始于施莱马舍。海德格尔第一次从本体论的立场探讨了解释的根本问题,使之由"怎样理解"转变为"什么是理解的存在意义"。"后海德格尔"解释学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更新的层次上开始由本体论向认识论回归,而利科即是这种回归趋向的推动者。本文认为:现象学对利科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实在向意思的还原;第二,语言相对于直观的从属性。但是,利科并不简单地把语言排斥在解释之外,而是把符号学和语义学作为解释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由"解释本文"到"本文解释"的过渡体现了利科区别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