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辽
摘要:所谓艺术规律,指的就是具有普遍性形式的艺术本质的内在联系。由于我们多年来很少研究、探讨艺术规律,以致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辽认为,有以下问题有待澄清: 一,混淆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之间的区别,以为特征就是规律。艺术的特征,即艺术本质的各个方面,大致有五:一、艺术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社会生活,而是具有审美特性的社会生活。二、艺术在反映和描写这种社会生活和人们时,不是一般的"再现"。
-
作者:王鹏令
摘要:近几年来,国内报刊发表的讨论物质定义问题的文章中。有一种要求重新制定一个(?)(?)不涉及认识论的纯粹本体论的物质概念的倾向。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鹏令同志撰文,指出这种企图脱离哲学基本问题的所谓"本体论"的物质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文章认为物质概念以范畴的形式凝结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应该怎样充实、丰富乃至发展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大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所谓"本体论"提法的非科学性。
-
作者:惟言
摘要:《明末清初的学风》是不久以前去世的历史学家谢国桢的论文集。本书书名取于书内一文的篇名.也反映了本书的重点所在。《明末清初的学风》一文对明清的文化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作者认为明末清初是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个时期之一,当时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具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风格,东汉党锢时期一些学者坚贞的气节。作者把这个时期称作我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比较深入地探讨和阐述了以顾炎武、黄宗羲。
-
作者:张雨林(1);杨承训(2);郭西萍(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对一个公社的各核算单位实行"统一经营,包干到户"这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的调查。"统一经营,包干到户",实际上是在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集体统一经营与社员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据调查,在每一个核算单位内部,生产力也是多层次的;完全由集体统一经营或完全由社员家庭分散经营都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都不能最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只有把两种经营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把集体的力量和社员家庭的力量都发挥出来,把集体的积极性和社员家庭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个调查报告分析了与实行这种形式的责任制有关的农村...
-
作者:刘世德(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明人对施耐庵的记述为论证的前提,综合考察了自一九五二年以来在江苏省兴化、大丰一带发现的有关施耐庵问题的文物史料,以及由这些材料引起的关于施耐庵的生平及家世的讨论,指出了一些材料中的矛盾和可疑之处,与一些完全肯定这些材料并做出了肯定结论的同志提出商榷,认为目前为止发现的材料并不能证明兴化大丰一带施姓祖先施彦端即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
作者:宋健(1)
作者单位:(1)航天工业部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用定量方法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意义。作者指出,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技术去研究社会现象,逐步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这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思想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对社会现象中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量的抽象,用定量的方法去描绘它的状态和进程,表明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定量研究能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更精确。描述社会现象的数学模型能使研究工作在实验室内展开,借助仿真技术在实验室内观察它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单独考察某种因素对发展进程的影响,评价某项政策的...
-
作者:张志愿(1)
作者单位:(1)最高人民检察院
摘要:我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在对资产阶级刑法理论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刑法所独有的原则。本文论述了这一原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具体分析了这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本文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内在生命,坚持这一原则,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法的科学体系,解决刑法理论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并且有助于改进、执行和适用刑法规范的实践,防止适用刑法时的歪曲和滥用。
-
作者:林欣(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国际法确认每个主权国家有权采取它认为最好的、最合适的原则来行使刑事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采取的关于刑事管辖权的国际法原则有:领土原则,包括主观的领土管辖权原则和客观的领土管辖权原则;国籍原则,包括被告人国籍原则和受害人国籍原则;以及安全原则。它对双重刑事管辖权的行使,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它对双重审理问题的处理,既考虑到行使刑事管辖权的特点,又注意到双重审理问题的情况,把外国法院的刑事判决和处罚作为重新审理时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因素。它没有采用世界性原则来行使刑事管辖权。它在将来修改时,应考虑采用关于刑事...
-
作者:单少杰(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恩格斯关于唯心主义的著名定义,抓住了它最基本的特征,为我们识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一把钥匙;但是,当我们把唯心主义作为研究对象时,又不能停留在这最抽象的定义中,而要在它的历史和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加以把握。基于这种认识,作者运用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一致的辩证方法,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剖析了"思维与存在相区别"、"思维能动性"、"从思想到物"等命题的产生和演化,藉以证明唯心主义是认识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不结果的花,并且揭示其在认识论上的现实根基和方法论上的贡献。
-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