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盛彬(1)
作者单位:(1)安徽省六安师范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学说进行一番贯通性的研究工作,其意义在于:证明人类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是相通的,给各种逻辑学说以科学的评价,促进逻辑科学的丰富和发展。作者在考察前人所致力的贯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推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正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学说乃是贯通因明、墨辩、西方逻辑推理学说的一把钥匙。文中指出,亚氏的类比学说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类比推理,它是一种论证和说服的方法,实际上是归纳和演绎连用的省略式;并以此对三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异、同。
-
作者:张奎良(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黑龙江大学学报《求是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的文章的基础上改写的。文章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把存在概念当作物质概念的同义语使用,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这不尽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本文试图在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借鉴哲学史中习用的术语和方法,阐明存在就象物质、运动、矛盾等概念一样,是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存在概念表明,不论具体事物怎样千差万别,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存在着,是有而不是无。它是物质及其关系和属性的总称,比物质概念更抽象,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无论...
-
作者:樊骏(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作了一些回顾和展望。作者认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开始比较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因为受到"左倾"思潮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研究工作逐步陷入困境。粉碎"四人帮"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出现了根本转机。这些变化和进展,符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标志着这门学科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不过,原先的错误和缺陷并没有完全克服,又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任务。作者就当前研究工作中的迫切课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分析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历史,阐明其中...
-
作者:陈学明(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学院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
摘要:马克思的早期法哲学观及法律思想,是在他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已经独立发展起来的哲学世界观和日益鲜明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立场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一形成过程,并且指出: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对促成马克思革命民主主义法哲学观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克罗茨纳赫研究中,马克思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看到了政治法律制度如何依赖于所有制的变化,各个等级的政治态度又如何决定于、并集中表现了本阶级的经济利益,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自由、平等、人权的虚伪性和狭隘性。这一切,使他开始超出革命...
-
作者:金春峰
摘要:看到《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的于首奎同志对拙作《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一文的评议,简答如下: 关于"元",在《春秋繁露》中有好些解释。有些地方可以释为"开始",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这样解释。有哲学意义的几段引文,作"开始"讲就不大通。如:"元犹原也,……故元为万物之本";元"乃在乎天地之前"(《重政》)。如释为"开始"。
-
作者:黄公元(1)
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学院
摘要:读了蒋学模同志的文章《按照列宁的原意认识帝国主义的垂死性》(《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蒋文),获益不浅。但有一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蒋文在引证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必须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
-
作者:郭继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就什么是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问题,提出了与卢森贝、卢森堡、郭大力、林子力和刘国光等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应当把实现条件与一般比例平衡关系混同起来。作者在分析马克思另外三个实现条件公式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三层次的实现条件系统图式,以揭示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具体联系。
-
作者:牙含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左"倾错误的影响,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曾一度出现过混乱,在实践中也发生过不少曲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拨乱反正,混乱才开始得到澄清,发生的错误才得到纠正。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民族工作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内容,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问题。
-
作者:陈植锷(1)
作者单位:(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文史室
摘要:本文作者不同意尹恭弘同志的看法,并对宋初的诗风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本文主要就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有些文学史著作对宋初诗风的模糊提法,问题正出在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上;(二)宋初诗坛在西崑体形成前并不存在所谓"词藻典丽而内容空虚"的主要倾向;(三)关于宋初三诗派年代顺序的表述应当服从事实而不应当服从"规律"。
-
作者:尹恭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对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陈植锷同志《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提出了商榷。本文作者认为,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对宋初的时间界限的划分是把握了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的,该书对"宋初诗文主要是继承了晚唐五代的风气,词藻典丽而内容空虚"的提法也是正确的。而陈文的批评则是不能成立的,其主要原因是《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作者对历史材料理解得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