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念孙
摘要:一九八二年八月,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在哈尔滨举行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五十多位同志向大会提交了七十多篇论文。与会同志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探讨了以下五个问题。
-
作者:宋浩庆
摘要: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问世以来,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纯属"高鹗所续,拙劣不堪"的观点几乎成为定论。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宋浩庆著文提出。
-
作者:赵夫青(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读了吴元迈同志《恩格斯致哈克奈斯信与现实主义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一文,感到作者的有些看法还值得商榷。吴文认为,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所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最高标准,就是指新型的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学的标准。'我认为这是不确当的。
-
作者:厉以宁
摘要:如何看待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各流派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撰文,从其理论的倾向性方面,把他们分为结构改革论、混合经济论和经济自由主义三支,认为他们关于帝国主义的论点虽然有分歧,但并不排斥他们都是当代帝国主义的辩护上。厉文认为,以"改革"
-
作者:夏之乾
摘要:沪沽湖地区的纳西族解放前保留着较多的母权制残余。一些同志曾运用这些"社会的化石"来对古代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当时纳西族还盛行"男不娶、女不嫁",配偶双方可轻易离异的对偶婚,并且存在着"母系家庭"、"
-
作者:吴建国;曹燕明
摘要:红旗杂志社吴建国、曹燕明同志发表文章指出,党中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是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指出,物质文明是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一种物质现象,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以这种物质实体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
作者:萧萐父(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史的回顾与论的分析,判定中国有过自己的哲学启蒙,但决非起于宋代理学,而是从明清之际崛起的反理学思潮开始的。这一典型形态的哲学启蒙,由于历史洄流而走上坎坷道路。文章认为,德、俄、中三国步入近代,都经历着"新的突破旧的"而"死的又拖住活的"这样一种历史难产状态,具有不少共同点。而这种历史道路的坎坷,又具有二重性。文章分析了十七世纪开端的中国哲学启蒙道路之所以坎坷,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哲学革命之所以难产,其原因之一是宋明理学的桎梏作用。文章强调"五四"以后中国兴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才开辟了近代哲学革命的新纪...
-
作者:刘景林(1)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论证了基础结构的特性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认为基础结构从职能上应分为生产性的、生活性的和社会性的三种类型。从它同国民经济中基本生产部门发展的关系上看,有超前、同步、随后三种类型。作者认为,我国应当采取"建设超前、形成同步"的混合型,以保证国民经济整体与基础结构本身协调、高效发展的需要。
-
作者:蔡俊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这篇文章在肯定摩尔根关于群婚的理论和探索方法的同时,指出了摩尔根群婚概念的一些缺陷,认为在婚姻家庭发展史上,摩尔根所说的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是不存在的。作者引证了考古学、民族学、古人类学以及动物学的材料,论证了两合氏族群婚是从存在着乱婚状态的原始人群直接发展而来的第一个人类社会的婚姻组织,证明现实存在过的各种群婚形式都是从两合氏族群婚发展而来的。
-
作者:王超(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从政治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封建时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发展,以从秦到清的历史事实中,提炼出几个带有规律性的观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外重内轻"必然造成社会动乱与国家分裂,过分集权于中央也会走向反面;进而结论: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往往影响国家治乱、盛衰与兴亡,考察这一矛盾的运动与发展,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对深入研究封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