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寅(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清初诗学在清算明代诗学的流弊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批判明代诗学中确立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一过程,涉及伦理秩序的重建、风格典范的确立、创作理念的更新以及知识谱系的调整等多重问题,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建构始终是诗学关注的焦点。明清之交大量的诗学文献表明,清初诗学是沿着这一理路展开的:重倡“诗教”以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重构诗歌传统以拓展诗史视野,标举“真诗”以明确创作理念,原本学问以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清初诗学形成的诗教中心观念、对传统的开放态度、崇尚“真诗”和以学问为本的创作理念,后来成为贯穿清代诗歌创作...
-
作者:贺仲明(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化”讨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精神和文体自觉,是五四文学自我更新和发展的体现。“大众化”讨论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化觉醒,也为新文学与大众之间实现良好的接受关系做出了探索。在现实政治环境的要求下,讨论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功用色彩,这对新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是一种良好的促进,但也对讨论的客观性和深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大众化”讨论对当前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民族性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作家与...
-
作者:鞠实儿
摘要:根据苏格拉底解释词义和澄清概念的方法,我们应该以充要条件表达的定义来回答诸如“逻辑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以下将要表明:对于逻辑学概念的成员而言,不存在共有的特性使得上述定义成为可能;相反,它们之间只具有部分重迭与交错的相似性;简言之,逻辑学概念是一个家族类似。
-
作者:徐康宁(1);王剑(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国际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国际分工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但两者的影响力发生了交替变化。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新的分工模式中,地理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要素禀赋对分工格局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局限于区域内部的分工体系中。这种趋势引导国际分工在空间上朝着更加区域化的方向演进。
-
作者:周飞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分税制并没有有效地均衡地区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区域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分税制带来的集权效应引起地方政府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从预算外、尤其是从土地征收中为自己聚集财力,“城市化”开始成为地方政府的新增长点。由此,分税制集权化的改革带来了一个意外后果,即形成了一种“二元财政”结构格局。
-
作者:方维规(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
作者:关爱和(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启蒙的主将梁启超以特有的敏锐自信,身体力行于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20世纪初年兴起的文学界革命,是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思想革命的力量,打破了旧有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建新文学的殿堂。本文试图以梁启超为中心,论述20世纪初年文学界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
作者:衣俊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
-
作者:孙周兴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摘要:“后哲学”的第一层意义自然是对“哲学”的超越,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哲学的终结”。走向终结的“哲学”,海德格尔明言是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形而上学,它构成欧洲自柏拉图以降的“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历史。而从问题结构上看,形而上学可区分为“存在学(本体论)”的“本质一先验追问”与“神学”的“实存一超验追问”两个基本路向。因此,所谓“后哲学”或“后形而上学”,即是“后存在学”和“后神学”的二元结合体。
-
作者:甘绍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近年来,人权原则、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正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反思的重要理念,人们的研究主题不仅涉及人权的道德价值基础、人权概念的内涵、人权的论证、人权形态的历史演变、人权原则在形塑社会根本价值诉求方面的影响以及中国儒家思想与人权理念的会通等极为丰富的内容,而且学者们还以应用伦理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为平台,对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人际间的权益冲突,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评判标准与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人权研究构成了中国伦理学致思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学术共同体只讲道德义务,鲜有对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