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对名与言的考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重要方面。以名实之辩为背景,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也指向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后者所指向的,是言与意的关系。同时,对《庄子》而言,名言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分”和“别”,“道”作为存在的普遍原理,则以“齐”与“通”为内在品格,后者使道与名言呈现内在的距离和张力。“道”能否以名言来把握?是否存在非一般名言的把握方式?以上述问题为对象,《庄子》进一步展开了道与言之辩。对名与实、言与意、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既展示了《庄子》的多重理论...
-
作者:胡一帆(1);宋敏(2);郑红亮(3)
作者单位:(1)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2)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使用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所有制多元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该数据是由世界银行在1996—2001年间对中国5城市6部门700多家公司进行调查后得到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1)私有股份和外资所有股份对公司生产率较国有股份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在私有股份中,法人股和高管及其雇员持股能够有效促进公司生产率,而外部人持股则不能。(2)在国有股中,法人股和地方政府持股与公司生产率具有负相关性,而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持股对公司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3)在法人股中,只有私有法人股和公司生产率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
-
作者:王少平(1);杨继生(2)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摘要:本文以我国工业12个主要行业为横截单元、以各行业1985—2002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通过综列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以及完全修正的OLS估计,研究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并基于综列误差校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整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基于这一结论所揭示的各行业能源消费的长期和短期特征,本文讨论了我国工业能源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政策。
-
作者:曾湘泉(1);于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可变参数的假设,构建包含自然失业率变动过程和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状态空间模型,应用Kalman滤波方法,估算出了1992—2004年随时间变动的自然失业率曲线。实证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中国具有不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并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其后,自然失业率一直在4.8%—5.6%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自然失业率的上升作出了解释,结构转变的加快和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为其主要原因。
-
作者:王祖祥(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提出利用中国的《统计年鉴》发布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估计基尼系数的方法,并对中国中部六省的基尼系数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农村与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不大,但城乡加总的基尼系数都很大,这说明决定各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关键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目前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正面临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目前该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因此该问题的动向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关注。
-
作者:陈煜斓(1)
作者单位:(1)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摘要:学堂乐歌要比白话新诗早二十多年实现现代性的转换。它以民主、科学的思想代替了专制、愚昧的思想,以现代的情调代替了陈腐的审美趣味,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主旋律代替了古典词曲所依存的道德观念,题材、内容、境界也都得到扩大与超越;从音乐形式和歌词的语言等方面,建立了一种走向民众、走向现代的音乐文化模式。这种新的音乐文化代表了一种思想,反映了当时共同的文化态度和觉醒意识。但它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质疑与反抗并不像后来的白话新诗那样彻底。因此,它只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不可能成为新文学发展的主导。
-
作者:殷杰(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
作者:康保成(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提出商榷,主要观点是:1.在元杂剧《窦娥冤》中,桃杌把窦娥判斩并不如苏文所说“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出”的“基本合乎情理的判决”;2.在法庭上,原告张驴儿的陈诉并不比被告窦娥的申辩更可信;3.即使在古代,窦娥在刑讯逼供下承认“药死公公”也不能称为“证据之王”;4.窦娥的冤案不是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造成的。文章提出,在进行“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时,务必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切勿步入误区。
-
作者:高丙中(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关注中国社会近些年不断发展的社团平等合作,并努力把这类现象阐发为中国社会在结构上加速分化的同时迈向有机团结的表现。文章沿用涂尔干的“有机团结”概念把此类现象所包含的目标自主、生存自立、合作自愿、协商平等的特性看作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借以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建立横向联结方式的一种机制及其对于中国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作者据此进一步认为,社会科学同时兼顾社会分化和社会团结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正在成为现代复杂社会的过程。
-
作者:赵力涛(1)
作者单位:(1)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摘要:本文使用国际社会学界目前最为常用的调查数据之一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收益率。以往的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收益率直至1990年代早期仍然很低,本研究发现到1996年,农村教育收益率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这一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快速的非农经济发展。由于非农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均衡,教育收益率的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在非农经济尚未起飞的地方,教育收益率仍然很低,而在非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地方,教育收益率明显升高。更进一步地,本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非农部门内的教育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