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马克思超越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提出了“经济的政治性质”问题,即资本主义体制下财产权对个人权利的压制。马克思给现代政治理论带来的重大变革在于,将政治的中心场域从传统的国家与法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权力压迫性质,开拓出政治理论的一个全新论域,其核心内容便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的双重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内涵的事实性概念,同时还是一个超出直接事实的建构性的理论概念。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他从经济和财产权角度介入政治问题并揭示现代社会中的政治...
-
作者:管宁(1)
作者单位:(1)《福建论坛》杂志社
摘要: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入手,在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的表现形态、成因、价值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发。认为当前中国虽然在总体上还处在生产社会阶段,但已具备了消费社会的诸多特征,由此形成的消费文化环境,构成了文学时尚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个人叙事的非道德化、人性想象的极端化和线性叙事的瓦解,是文学时尚化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评价文学时尚化倾向,既不能放弃审美维度,也不能忽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商品维度。时尚与非时尚作品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只有以变化的眼光审视,才能准确、科学...
-
作者:张巍(1)
作者单位:(1)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
摘要:伴随中国物权法与民法典的制定,海峡两岸对物权法定原则质疑日渐增多,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物权法定的一些理论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从信息成本外部化与挫折成本这两个方面探讨物权法定以及物权自由的成本—效益问题。由此得出结论:物权法定的挫折成本主要源自法律对物权、债权的不同救济方式,而物权自由的信息成本外部化则是局部性的。因此,在规范上,推翻物权法定不是降低挫折成本的唯一途径,而信息成本外部化也不必然要求否定物权自由。
-
作者:陈忠(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哲学系
-
作者:胡伟(1);李德国(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作者:赵汀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对于一个被公共化的共享概念,西方人权文化的历史背景不意味着解释的特权,既然人权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概念,它就必须在理论上是开放的,在文化上不可以设限。天赋人权在理论合法性上的失败,特别表现为它所包含的自毁逻辑。人权制度只能以公正原则作为唯一最高原则去定义人权体系,人权就是每个人能够被公正对待的权利。预付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获得人类预付借贷给他的与任何他人相同的权利,人权虽然不劳而授,但绝非不劳而享,否则损害公正。一个人获得并接受了预付人权就意味着承诺了做人的责任,并且将以完成做人的责任来偿还所借贷的...
-
作者:钞晓鸿(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历史系
摘要:关于明清时期的水利社会及其变迁,学术界曾以所谓的水利共同体及其解体理论进行解释,并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明末清初地权集中被作为水利共同体解体的基本原因。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发掘民间文献,分析关中中部的渠堰灌溉及水利社会,对该理论进行若干辨析与反思,认为地权的相对分散也会出现共同体内部权利与义务的脱离,各地水利共同体的解体时间未必统一于明末清初时期。
-
作者:张曙光(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多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由于存在着重视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而轻视“超越性”的思想倾向和研究要求,也产生了一定的浅表化问题。这非但未能对现实实践及其观念中的物化和短期化问题给予清醒的反思和深入的剖析,反而起到了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在指出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或不足之后,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含义及其统一,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角度做出了诠释,突出地强调了无论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而言,都应确立一种富有张力的思想和一种长远的眼光。
-
作者:张伯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摘要:唐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何在、地位如何,学术界至今仍莫衷一是,亟待从总体上予以说明并作出切实的分析。唐代诗学的特点在于“规范”,而“规范诗学”的要义在“怎么写”,因而唐代诗学完成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
作者:董之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文学史观念,基本否定了“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小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种元叙述并非始于八十年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就表现出知识等级化倾向。赵树理坚持传统的文艺形式,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开拓了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文学途径。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小说既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结构中被结构化地建立起来,由此突显出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性体验及其特点。重新阐释大众化时代所产生的这种文学形态,解释它对接受的传统定位,以及在尊重本土接受基础上多元的艺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