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欧阳友权(1)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
-
作者:刘平(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摘要:新二元社会是指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和市场化社会机制共生的社会结构,是对中国改革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也是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老工业基地社会既是探讨新二元社会的逻辑切入点,又是新二元社会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是一个经济、技术和产业概念,而是对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的认识。新二元社会的实质是与一定产权关系相联系的两种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和文化模式。连续的强有力的政治体制,是新二元社会生成的前提,也是整合两种社会机制的条件;它事实上的存在和作用,是认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中国经验的关键因素。在改革开放二十几...
-
作者:王南湜(1);王新生(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系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始于世纪之交。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主要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主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政治哲学一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和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原因的阐释;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发展趋向的研究,如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基于中国经验对于政治哲学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哲学中理想性维度与现实...
-
作者:曾令良(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
摘要:人本化既是应然国际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于实在国际法之中。现代国际法一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国家间共处与合作的和平与发展秩序,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确立和维护“以个人为本”和“以人类为本”的人本秩序。国际法的这种人本化现象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不仅促进一些经典的国际法部门与时俱进,还直接催生了一系列国际法的新分支。同时,它也冲击着国际法上权利与义务构建的基础———对等原则。诚然,没有国家间的条约和各国认可的国际习惯,不可能有国际法的人本化现象;没有国家间的合作,国际法的人本价值无论多么崇高,...
-
作者:谢鹏程(1)
作者单位:(1)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背景、历史定位和基本内容三个层面,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和现代法治理念,分析了树立和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要性,厘清和界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的进步性,阐明和论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规律、体制特色和历史局限进行了理论解释,初步回答了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疑问,并对监督制约、基本人权、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和法律权威等观念在社会主...
-
作者:吴元元(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现代中心主义的视角下,神灵信仰往往被视为事实探知、尤其是案件侦破过程中事实探知的障碍。然而,在古代司法实践的“用谲”中,却不难发现其对发现事实真相、正确认定因果关系的积极意义。本文以《折狱龟鉴》中“摸钟辨盗”的故事为例,运用博弈模型进行简要的数量关系推演,分析故事蕴涵的信息自我披露原理,揭示神灵信仰基于激励兼容约束的满足而对信息自我披露机制有效运转的构成性作用,以及神灵信仰对于古代社会刑罚安排严厉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该机制的适用边界、前景去向给出一个唯物论解释,以期为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更全面、细...
-
作者:贺喜(1)
作者单位:(1)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摘要:在海南,王朝的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中华帝国政治—文化势力向边缘地区推进进程的一部分。明代前期里甲制度以及王朝教化在海南儋州的落实与推行,说明王朝的制度、秩序以及礼仪的建立与推广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行为,也是地方民众根据自身的传统、利益、情感,选择和创造的结果。为解决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里,不同地区在与国家的整合过程中,制度和文化是如何在具体的时空领域推行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个案。
-
作者:张复明(1);景普秋(2)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管理学院;(2)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
作者:陈晏清;郁建兴;衣俊卿;孙正聿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提供的丰厚思想资源,深刻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自身的理论田难,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理论资源,深入反思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