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思达(1)
作者单位:(1)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主与法制》“法律顾问”栏目1979—2003年的2077个案例的分析,追溯当代中国的日常法律工作在法律改革25年间的意涵变迁。通过对该“法律顾问”栏目的分析,指出在这一宏大变革的25年里,中国的法律人在其日常工作中逐渐引用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并采取越来越技术化的语言回应来自公众的问题,但这同时也增加了民众充分理解和运用法律人咨询意见的难度。这一法律系统与日常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困境是中国法律改革出现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信息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方式,现代信息高技术作为“信息方式”的第三种历史形态,通过特殊的语言构型和交往行动,改变了个体与实体、个体善与社会善同一的伦理逻辑和伦理方式;改变了伦理、伦理世界的存在性状及其建构和发展规律;改变了人们对伦理、伦理世界的文化态度和伦理感。一句话,改变了伦理世界。作为一种道德哲学研究,“信息方式—伦理世界”的诠释构架提供了一幅关于电子“信息方式”下“伦理世界”现象学复原的“概念性图式”,通过对科技发展的伦理规律的探讨,为信息高技术与伦理世界的合理互动提供哲学基础和价值指引。
-
作者:张毅(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赛先生”是“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尊称,以图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近百年来,从接受科学知识到张扬科学精神,从推崇科学方法到信奉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实用理性渗入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经受科学思想洗礼的中国文学研究,在建构文学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时,注重考察文学进化的历史,讲究实证方法的运用,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文艺论分析文学现象,使传统的辞章之学具备了现代学术品格。对于中国文学史这一传统学科,科学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当20世纪80年代过后,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热”归于沉寂,人文气息浓郁的人...
-
作者:朱锋
摘要:近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国家间的外交联系变成国际法内容开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缔结以来,法律主义——以规定和适用法律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国际实践、约束国家行为的思想和做法——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国际关系的实践和研究中,法律主义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主流。
-
作者:林岗(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
-
作者:朱英(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近代中国商会的选举制度不同于传统工商组织带有随意性的“推选”方式,是一种全新的“选举”规定,体现出近代民主色彩。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证实,这种制度性规定在其常态选举中基本上能够得以贯彻执行;以往强调工商界上层人物挟其雄厚经济实力垄断商会领导权的说法与史实并不相符;在清末民初上海总商会选举中亦未曾出现过严重的舞弊和贿赂行为,但是,到了1920年代以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始形成派别纷争乃至选举风潮,尤其是受到不同派别背后政治军事力量的制约,至此,上海总商会的选举呈现出从常态向变态的演变趋向。
-
作者:柯继铭(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清季十年间,“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和主人、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在思想界的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回到中国的现实,不少人对当时之“民”能否承担这种责任表现出很大的怀疑。这使得晚清思想界中的“民”呈现名和实的分野,具有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曾被寄予厚望的“民”本身也成为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而产生的“新民”主张又被认为缓不济急,使改变政府成为关注的问题。而“民”的素质问题至辛亥鼎革仍未解决,又遗留到民国。
-
作者:石之瑜(1);李圭之(2);曾倚萃(2)
作者单位:(1)台湾大学政治学系;(2)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
摘要:近代日本中国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不要抗拒欧美,另一个是要不要排除中国。本文根据这两个问题得出中国学的四种视角,分别以白鸟库吉、内藤湖南、津田左右吉与竹内好为例子。他们各自追求从某种卑微身份中的解放,但是根据沟口雄三的阅读,这些解放策略并不成功。沟口尝试了一种从中国历史基体出发,并用一种他称之为为了中国,而对日本加以“异别化”的解放策略,使他取得进出中国的能力,也就等于取得了进出日本的能力。但因为他并没有解决历史基体的范围如何界定的问题,使他不能断定如何才算是为了中国,才算是赋予中国主体性,则任...
-
作者:孟捷(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人概念的合理成分,从资本一般和竞争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与演化经济学家相似,马克思将不确定性引入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目标和行为模式的分析,提出应该超越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这样的视角,在对人的行为模式的解释中接纳来自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以便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多样性。
-
作者:李忠杰(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摘要: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两种机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规范表现出来的,两种机制,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规范并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运行机制变动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平衡机制欠缺、动力机制失范,就是当今中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层病因。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这种把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治国理政,一定要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动力与平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