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景海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教授
摘要: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哲学”学科形态的反思比较多,讨论得很热烈,问题也在逐渐深入。2000年前后,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对现行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式的质疑,认为已经流行80余年的“中国哲学史”形态于西方的东西模仿太甚、依凭太过,而模糊了自身的特性,乃至丧失了中国思想所蕴含的独有之精神,变成西方哲学的附庸和“仿制品”。
-
作者:郭贵春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科学哲学经历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其论域空间由重视辩护的语境扩展到重视发现的语境;研究方法由对科学陈述与概念的逻辑分析,扩展到重视科学实践的语境分析;基本信念由拒斥形而上学、倡导理论与观察的二分法,转向观察渗透理论的整体论信念;研究视野由对理论结构的静态分析,转向从科学史和社会学的视角对理论变化和实验室工作的动态分析。但是,面对逻辑经验主义陷入的困境,科学哲学家至今仍然没有提供一条普遍公认的新进路。面对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现状、困境和趋势的认识,我们应当从一...
-
作者:俞吾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在哲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哲学探索。然而,在我们看来,比问题意识更为根本的乃是提问者在提问之前已经拥有的信念。如果说,一个人的信念决定着他的思想方式,那么,思想方式则划定了他可能发现的问题域,并规定了他可能提问的方向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于一个从未对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方式进行过认真反思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的。因此,重要的不是泛泛地谈论问题和问题意识,而是要深入地反省问题所从出的思想方式及作为思想方式基础的信念。正...
-
作者:刘精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摘要:本研究透过职业阶层、教育与政治资本三个重要因素,侧重分析了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力量对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国家规制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市场部门,职业阶层间收入差距较小;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受国家改革计划的影响明显。而在新生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间收入不平等扩展迅速,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市场境遇也大大低于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由于更多地受国家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资本对改革后新生代劳动力工资收益的影响呈现出随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的推后而快速下降的态势。
-
作者:曹和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近年来,中国市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获利的重要基地。但是,理论界的研究绝大多数还集中在外国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治理结构这样一些跨国经济在东道国成长的初期阶段的问题上,从国民经济成长角度来研究跨国经济的寻租行为与规制途径几乎被忽略了。本文从市场建网——跨国企业集群在中国“二次成长阶段”的观察事实,信息寻租——跨国企业集群市场建网背后的利润动机,寻租推演——跨国企业集群良性信息寻租向恶性信息寻租转化的行为机理,以及寻租行为规制——跨国企业经济与中国经济未来等四个方面讨论了跨国企业集群进入中国后,在“二次成长...
-
作者:边燕杰(1);李路路(2);李煜(3);郝大海(2)
作者单位:(1)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3)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弱化这些效应。体制外,职业的收入回报在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开始趋向平衡,而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别大大高于体制内,说明体制转型加强了职业的地位含义,也由此扩大了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大众接受程度如何?地位流动是否机会平等?将是重要的社会学课题。
-
作者:潘彬(1);罗新星(2);徐选华(2)
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商学院;(2)中南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我国政府购买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深入了解我国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文章利用1995年至2004年我国时间序列资料和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资料,通过加入政府购买一般化恒常收入模型进行估计,并比较两组结果。研究中特别将时间序列资料变量为非定态随机过程,并将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协整关系、社会消费的过度敏感现象以及可支配收入系数的显著结构性变动纳入考虑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时间序列资料及家庭资料均支持政府购买性支出与居民消费有互补关系,并且互补程度基本相同,互补程度系数介于0·32至0·38之间。
-
作者:冯亚东(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制度转型时期日益复杂的生活态势,必然导致不断有新的犯罪进入刑法的规制范围,但中国97刑法立法上犯罪的增设却未能收到预期效果。犯罪的多样化似应带来刑罚的多样化,但这种“以罪定刑”的思路并未从根源上揭示罪刑关系,故无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深层次分析犯罪的应受刑罚处罚性的本质特征内含着“以刑定罪”规律,该规律的客观存在使得无论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层面,刑罚的具体形态都决定着犯罪的内涵和外延。对该规律的认识和自觉运用,必将引起对罪刑关系的重新调整——在当前国情下刑罚应该限制于以自由刑为主的刑罚体系而不应扩大到罚金刑;...
-
作者:姚文放(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
-
作者:白建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以最高法院示范性案例中的全部“死罪”案例为样本进行法律解释学的实证研究,发现了犯罪中是否构成死罪、死罪中是否适用死刑、死刑中是否立即执行的一些重要不同。根据这些发现,文章认为法律解释既是规范判断又是自主判断,应尽可能提高法律本身的明确性,以呼唤死刑适用更大程度上向规范层面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