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平;欧阳康;冯平;鞠实儿
摘要: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
-
作者:衣俊卿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为标志,政治哲学研究在西方全面复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话语政治理论、后现代政治理论、后马克思主义等都成为政治哲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传统政治哲学相比,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变,在于从宏观政治哲学向微观政治哲学的范式转变。
-
作者:郁建兴
摘要:自1971年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引发政治哲学复兴以来,西方左翼学者对建构或重建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尝试值得研究。我国哲学界、政治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注还只是最近的事情。用回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独特性质作为这一事业的开端是适当的。因而,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着的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存在一种政治哲学?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治哲学?在今天建构或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事业中,如何对待马克思的思想遗产?
-
作者:冯平
摘要:一个半世纪之前,马克思完成了一次哲学的重要变革,这次变革是以实践原则的确立为标志的。实践原则有三个基本的含义:(一)人类生活及其与此相关的一切是哲学关注的唯一对象;哲学所研究的任何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二)哲学解释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哲学研究的最终价值目标,解释世界是哲学提供改造世界思路的前提和手段。(三)人对世界的改造所遵循的是价值原则,即按照人的尺度利用物的尺度,为实现关于未来的理想而改造现实世界。这三重含义的一个逻辑延伸是关于哲学本身的,即:衡量哲学提问和解答...
-
作者:孙正聿
摘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需要一系列艰苦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及其所具有的研究范式意义的理论分析,就是两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陈晏清教授的文章集中地提出和探讨了某些前提性问题,衣俊卿教授和郁建兴教授的文章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的理论资源,以及这些理论资源所具有的研究范式意义。
-
-
作者:欧阳康
摘要:哲学是一门以问题为焦点和以问题探讨来带动的学问。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是以承认当前哲学有共同问题为前提的,并希望发现当前的哲学问题与过去的哲学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哲学探讨的时代性焦点,规划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问题性追问包含着对于哲学研究的一种合法性诉求与前提性追问,要求反思我们的哲学观念,提升哲学研究的主体性自觉。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通过语境化的阅读,本文从海瑞的论述中抽象出有关司法的两个定理:公平定理和差别定理。文章在理论层面和社会历史层面逐一论证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力求展示其隐含的,基于主观边际效用的,强有力的经济学逻辑。论文还将其中可能最有争议的差别定理进一步一般化,逐步延伸到刑事司法——支持疑罪从无(轻)原则,和民事法律的领域——提出有关“人格物”的概念,力求充分展示其具有的理论力量。
-
作者:余蔚(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摘要:两宋疆域可依不同地域的特殊行政制度、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条件分为数个“综合政治区”。但其分划方式与区际关系在两宋则大有区别,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地理格局。构成北宋疆域的各个“综合政治区”,主要是以分工的方式形成“圈层式”结构。各区之间互相依赖,利于中央集权,却难以各自为战,故屡衅于外力。而南宋的“综合政治区”则各有独立生存的条件,是在不同区位行使相近职能的政治区,从而形成“分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应付对外战争的能力,但凝聚力较弱,中央集权程度远逊于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