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定家(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文本”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有不少传统文本具有“超文本”性,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方式更大程度地唤醒了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赛博空间里,网络文学所营造的“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它异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超文本”的崛起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
-
作者:李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人文知识的两个特点对于法学知识的建构和运用有着重大意义:第一,研究对象(人)可受知识的诱导,形成知识的自我强化;第二,存在科学性方法失灵的领域。本文以著作权法为模型,揭示了前述问题的具体表现:其一,法学中的“偶然规律化”;其二,科学式演绎的失灵。法制史本应破解“偶然规律化”,但是过度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反而使其加剧了这种现象。法学的创造性转向提供了解决之道:利用人的可塑性,发挥知识的创造力,策划理想生活,一方面可以避免历史偶然对现实的过度压制,另一方面摆脱寻找“科学式真理”的情结,创造解决方案。
-
作者:任强(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法学院
摘要:司法实践中的判断类型包括案情认知中的事实判断、证据确认中的事实判断和判决中的价值判断。在案情认知和证据认定中,司法人员所作的事实判断都是“理想类型”的建构过程,它们之间既有优劣之分,也会受到司法人员价值因素的影响;在审判阶段,判决属于价值判断,法官对法律条文、证据的理解等因素会影响判决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这三种判断类型在案件的侦破、起诉和审判阶段都可能会出现,但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类型化特征是一致的,借助于判断类型的分析,可以解释判决重要特征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使判决产生过程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得到呈现和揭示。
-
作者:韩东晖(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践言冲突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论辩方法,在20世纪语用学转向之后受到普遍关注。欣提卡以践言冲突方法深入分析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使其论证成为哲学史研究中的典范;阿佩尔将其纳入自己的先验语用学框架,哈贝马斯则将其引入形式语用学理论,使之成为相当有效的论辩武器;在《逻辑哲学论》中陷入践言冲突的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则走出了这一陷阱,并运用践言冲突方法治疗哲学的疾病,使之成为普遍的哲学方法。通过对践言冲突的内涵及其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方法在驳斥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从而为哲学范...
-
-
作者:劳东燕(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风险社会中,刑法变成管理不安全性的风险控制工具,公共政策由此成为刑法体系构造的外在参数。凭借诸多制度技术,公共政策对刑法规范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刑法解释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不仅促成目的论解释大行其道,还对构成要件解释具有指导作用。政策导向的刑法蕴含着摧毁自由的巨大危险。有必要借助刑事责任基本原则对风险刑法进行规范与制约,合理处理原则与例外的关系。
-
作者:蔡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用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扩展和修正了刘易斯模型,并以之作为分析框架,描述了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发展路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效应,如何通过人口红利的利用、比较优势的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还通过观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最新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点做出预测,分析了在这一转折点到来之际,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将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
作者:肖峰(1)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信息主义是顺应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进而对一般意义上的信息问题的关注而兴起的一种重要思潮,是对流行于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某些具有相似倾向的观点和学说的概括,是以信息为基点来阐释社会、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思想或学术倾向。主要包括技术—社会观层面的信息主义、世界观层面的信息主义和人本学信息主义,它们相互关联,从整体性构成一种信息主义的视界,即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从而回应了信息革命的深刻社会影响,反映了哲学的信息论转向及其与当代哲学的人本趋向的汇流。对信息主义的归纳和研究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时代特征的把...
-
作者:张胜军
摘要:超越城邦、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将法治扩大到全体人类的思考古已有之。在21世纪,全球化的扩张在不断打破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界限,探讨国际社会法治的目标、特点和现实路径已成为全球化时代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国际社会的自身变化来探讨当代国际社会确立法治的现实基础。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