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春秋(1)
作者单位:(1)长沙炮兵学院政教室
摘要:读了洪韵珊同志《对社会主义所处时代的重新界定》一文(《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颇受启发。但对其中一些论点不敢苟同。洪文认为:现实社会主义不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认为现实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一、现实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对象,总体上就是资本主义。洪文否定现实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一个理由是:现实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对象总体上不是资本主义。
-
作者:杨德明(1)
作者单位:(1)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国际组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它有两翼: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前者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后者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二者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经济发展模式之中。文章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公式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经济目标+以发展内向型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辅,以高技术产业为前导,以传统重化工业为基干,以农村经济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
作者:郭国灿
摘要:在同中世纪封建生产方式激烈搏斗中成熟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以及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在近代对西欧、北美以外的封建国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导致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早期现代化")过程在近代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回应和结果呢?章开沅教授主持的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这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对此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离异与回归》就是作者富有新意的作品。现代化与发展的课题在五、六十年代就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并且形成了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以及激进发展主义的多种现代化学派,而韦伯斯特、罗斯托、亨廷顿。
-
作者:崔清田
摘要:《中国逻辑史论》(下称《史论》)是我国近年来以专论文章汇编形式出现的第一部有关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个人专著。通读全书,它在以下几方面给人以深刻印象。一、着眼关键,独创一格。中国逻辑史的重要时期之一是先秦。先秦时期,由于波澜壮阔的名辩思潮的推动,各学派都注意了对名辩问题的思考。儒家倡正名以正政之说,使名辩附属于政治伦理的要求,甚至以礼、义压抑名辩,阻碍了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名、墨两家反儒家之道而行。名家学者从"历物之意"入手,注重名的逻辑分析与名实关系的考察,走了一条"名辩逻辑之路"(钱穆:《中国思想史·自序》)。这...
-
作者:张寄涛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的提出,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出关梦觉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该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和讨论了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问题。我认为该书的许多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作者:范明生
摘要:《哲学的童年》是杨适同志关于"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
作者:阮丹青(1);周路(2);布劳(3);魏昂德(4)
作者单位:(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2)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3)美国北卡罗兰纳大学社会学系;(4)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是中国城市社会网第一次系统调查研究的初步报告。作者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异质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城市居民人际交往网络的基本状况,探讨了与美国讨论网的差异并作了原因分析。作者认为,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是以高趋同性、高紧密性为特征的,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在社会网中占重要地位。与美国讨论网相比,它的规模比美国的要大一倍.异质性方面低于美国,业缘关系的地位则比美国要高得多。造成中美两国社会网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中美两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
作者:申政武(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
摘要:本文指出,人格权成为独立于人身权的一项法律权利是现代侵权行为法的重要特征,它标志着法律日益重视对权利主体社会心理方面的保护。由此,对权利主体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自由和完整性的侵害便构成了对人格利益的侵犯。而进一步从法律技术入手,通过一定的中介,使人格利益物化为财产利益,就可以使这种非财产损害在民法上得到以拟制恢复为手段的财产补偿。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我国民法采用何种方式确定人格利益范围,确认人格损害及评价赔偿数额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
-
作者:袁行霈(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把陶渊明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通过对其几次任履的考证论析,说明诗人和当时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他对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实际态度以及他在从政期间真实的心理状态,力图再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由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作者重点考察了陶渊明的第二、三、四次出仕,认为陶渊明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入桓玄军幕,元兴三年入刘裕幕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入刘敬宣幕任建威参军,几次投身于晋宋之际的政治漩涡中。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也不甘寂寞。仅仅...
-
作者:公丕祥(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本文具体论述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着重阐述了它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本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要繁荣和发展中目的法哲学研究,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准确系统地把握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党性,并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