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军强(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摘要:筹资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而筹资机构的选择是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中,地方税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存,形成二元征缴局面。新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也未能终结征缴主体之争。为什么这一权力分散的格局得以延续十余年?由谁征收社会保险费更有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两种征缴方式各具优势,与征缴相对应的权力以及征缴所带来的资金流和人事编制才是双方相持不下的动因。本研究追踪了1999至2008年各省级单位征缴主体的变迁,并构建了一个历时10年的面板数据库。统计分析发现,地方税务机构征...
-
作者:朱景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作者:周光辉(1,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2)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的决策体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中枢系统,也是决定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决策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创建新中国的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决策体制从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决策权力日趋集中的体制,存在着决策结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制度化程度低、偏重经验决策、决策过程封闭和缺乏自我修正与调节机制等弊端。改革开放后,决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决策结构、决策方式和决策机制三个主要方面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建设。决策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以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所谓"道德政治"是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和思想趋向,其核心诉求是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主张将现代政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该主题由卢梭开创,经康德和马克思拓展,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完整学术谱系,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内在连接点。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础上。康德以其道德哲学将卢梭的政治主题先验化,为"道德政治"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先验基础。马克思彻底批判和解构资产阶级财产权,将社会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用"穷人的权利"取代普遍权利...
-
作者:俞金尧(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摘要:起源于新史学的社会史学,以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为其区别于其他历史研究的身份特征。新文化史研究历史上的大众文化,因而具有社会史学的属性。战后兴起的新社会史秉承了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追求,它倾向于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寻找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以建立宏大的历史叙事。然而,新社会史经济社会决定论的弊病,引发了社会史学的"文化/语言转向",从而催生了新文化史。但是,新文化史强调文化、符号、话语的首要性,最终走向文化/语言决定论的另一个极端。对新文化史激进倾向的强烈不满,使得西方史学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超越文化转向"的...
-
作者:罗豪才(1);宋功德(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人权保障的法治实践,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保障事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公共治理背景下生成和行动的人权法应当是平衡法,它对应于和谐的人权保障关系,在机制上表现为人权保障目标与制度安排的匹配性,在内容上反映为理性设定公民权利及其实现方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人权法规范体系的协调一致,在行动上体现为人权保障过程的协商共识,在结果上表现为人权保障绩效的最大化。由于不同人权之间往往存在着张力,人权保障具有跨部门法性,国际人权法依赖于国内法转化或衔接等原因,因此人权法比较容易出现失衡,制约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目标的全面实...
-
作者:赵宪章(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符号,图像是"虚指"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的。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的境况...
-
作者:衣俊卿(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150080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同当前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特别的着力点。马克思学说具有强烈的实践本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和实践的社会历史理论,它不仅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性规律,更注重在直面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今天的人类社会历史现实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相比,在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发展内涵和问题困境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自觉地完善、丰富或者转换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式和理论范式,以更加积极有效...
-
作者:张佩国(1)
作者单位:(1)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特聘研究员上海200444
摘要:在"十姓九汪"的徽州,汪公是汪姓的祖先,又是徽州的地方"土神",是地域之神。在清代道光年间,围绕着徽州绩溪县登源汪公庙庙产和司马墓坟业的讼争,整体性地呈现了地域崇拜、宗族认同、绅权治理、祭祀礼仪、司法实践、风水观念、地权纠纷等要素的多维度历史实践。汪公在徽州既能成为地域之神,在祭祀圈的地域范围内为里社所祭祀;又因徽州"十姓九汪",形成一个个地域化村族,在此基础上的联宗组织,祭祀祖先汪华。徽州理学和科举制度结合起来所培养的官绅集团,也为儒学正统化在徽州民间的渗透提供了权力保障。
-
作者:潘德荣(1,2)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推进了现代诠释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但并未直接催生现代诠释学。其间经历了新教神学诠释学与浪漫主义诠释学两次理论转折。在新教神学那里,科学方法理念与新教神学倡导的"文本原则"所内含的"解经方法论"要求相互激荡,萌生了方法论意识的自觉,建构起一种普遍的诠释规则体系;而浪漫主义诠释学逐渐形成的诠释方法论意识之反思,使来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对诠释学的诸要素进行划分和哲理阐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与解释的类型及其理论依据做出了深入探索。正是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