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苏民(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摘要:谢和耐在《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一书中认为,由于汉语中系词"是"的缺失,导致中国人不懂逻辑,不懂本质与现象、灵魂与肉体、自立者与依赖者的区分,所以在传教士与中国士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文章以汉语研究和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其观点不能成立。明清之际儒耶哲学对话的大量史料证明,通过对话而实现相互理解、促进哲学的发展不仅可能,而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世界哲学的眼光来观照中西哲学,把它看作是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的共同精神财富,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相互补益,是把中西哲学研究都提升到新境...
-
作者:罗宏梅(1);周帆(1)
作者单位:(1)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遵义563002
摘要:一部文学史即是一种文学的阐释形态。因此,从"阐释框架"入手,可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既有文学史得以形成的依据。综观近百年林林总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主要有以"政治"和"审美"为本位建构的两类阐释框架。前者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侧重于从政治角度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突显政治对文学转型的主导作用;后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它以"去政治话语"、突显文学的审美属性为特征。两类阐释框架各有特点,各自切合了文学内涵之一端,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由此可引发我们关于建构"文学本位"文学史阐释框架的思考。
-
-
作者:李金波(1);聂辉华(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博士后流动站;(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儒家孝道思想对古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在信贷市场极不完备的古代,孝道作为一个独特的代际契约履约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代际契约中的证实和承诺问题,从而以一种增加储蓄的方式有效促进古代社会的经济增长。然而,实施和维持孝道却不完全是自发的,需要来自统治者的干预。而对于统治者来说,他需要将资源在配置给生产和配置给战争之间权衡。这一权衡决定了一个社会均衡的孝道水平。通过比较中原文明、匈奴游牧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
作者:张新宝(1);张红(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3
摘要:中国民法百年,历经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以及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民法使统治者对待法律的观念实现了从"救亡图存"到"立法治国"的转变;在第二阶段,由于制定民法典经济基础不具备,民法典无法出台;在第三阶段,民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与基本保障的地位被确立,执政者对民法逐渐认可,单行民法逐步制定,民法典之轮廓出现。展望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民法典的制定仍然任重道远。民法典的出台,需要全民族法治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家的坚定决心。
-
作者:周晓虹(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推广中,突出表现为器物选择过程中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
作者:徐以骅(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美国研究中心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从隐性转为显性。在美国外交事务领域,宗教以及宗教团体通过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有形的组织机构两个维度发挥作用。同时,其影响也受到各种传统及现实因素的制约。这在"苏丹运动"中就有程度不等的体现。苏丹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所谓"三不规则",通过媒体宣传、基层动员和社会运动等方式形塑了美国外交政策议题。苏丹运动同时暴露了宗教团体介入美国对外事务领域的局限性。该运动为人们了解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如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后冷战时期宗教对国...
-
作者:于奇智(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广州510006
摘要: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
-
作者:刘克敌(1)
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杭州310036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文人门派传承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仍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变革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导致文人为服从所在门派利益而改变其文学观念。近代以来,中国文人所受"洋"老师的特殊影响值得关注。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变革进程中的门派传承特点及其基本形式,分析门派传承与文学变革的关系,并利用文人之日记、书信等材料,关注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文人交往,可以发现,在见诸公开出版的文学史外,潜藏有另一种对近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
作者:王加丰(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金华321004
摘要:1800—1870年间的法国,一方面是工业化启动及其基本完成,另一方面是政治上处于不断革命与动荡之中。古老的封建残余十分顽固,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激情以及工业化带来的新的激情不断催生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一心一意谋求"秩序"的统治集团一次次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人们大都持毫不妥协的见解,稳重深刻的意见常常受到冷遇,这种情况直到1870年代才发生重要变化。法国工业化时期的历史远比我们以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还很少有人能看清国家将走往何方,它的资本主义是在摸索中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