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巍(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类"观念的出现是理性觉醒的重要标志,以"正当性"或"言行的正确恰当"为视角,更利于把握诸子"类"思想的内涵与价值。诸子论"类"聚焦于言行并定向于正当性问题,与春秋以降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现实需求和此间人文精神充分自觉的文化背景有关。墨子强调人们应遵循"义"和类名被正当使用的根据;孟荀指出正当行为可能的根源,一是行为的内在动机,另一则是外在的具有"统类"作用的礼义模式;法家则重在克服统治者的主观缺陷;庄子旨在揭示言论"是非"分类的非确定;后期墨家一方面通过揭示事物相似的界限来确定类名的正当用法,另一方面则强调言论"是...
-
作者:段忠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上,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诺奇克从他的"自我—所有权"命题出发,把资本主义的不平等说成是对每个人做自己愿做的事的自由的反映,并进而论证平等的实现只能以不正义为代价,因为保证和维持平等必定要侵犯人的"自我—所有权"。针对诺奇克观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科恩基于社会主义立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驳:首先,诺奇克无法证明不平等是"自我—所有权"原则的必然结果,因为他讲的外部世界初始占有条件,即只要不损害任何人外部世界人人可得,不可能由"自我—所有权"派...
-
作者:耿传明(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天"不仅指自然之天,而且具有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内涵,是价值和意义的来源,天高于人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以人从天、天人合德是中国古典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天的主导地位开始为人所取代,在主客二元对立的视域中,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意义均已消失,"天"成为单纯的自然之天、物质之天,人的主体性得到确立和张扬,人支配自然、主宰世界的观念催生了人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和繁荣,这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的变化确立了人之于世界的主体性地位,给人性带来了极大...
-
作者:马昀(1);卫兴华(2)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既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包括管理、分工协作、科学、自然力等。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及自然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依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推进和统率其他生产要素的变革及其协调发展。生产力作为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会自行发展,有其自己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和解决,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也不可能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
-
作者:章元(1);万广华(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2)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
摘要:余粮率和粮食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理论模型论证了封闭经济条件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余粮率变化对城市化水平的约束机制。基于亚洲发展中国家1993—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推论进行的检验发现,国际贸易总体上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但其中谷物贸易和非谷物贸易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不同,前者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后者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谷物净进口因放松了国内余粮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约束,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在支持粮食生产或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进口粮食的政策,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作者:张福贵(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文学院
摘要:鲁迅研究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当下,在学术逻辑回归与学术民间性凸显的态势下,鲁迅研究的立场和价值评价出现了明显分野。同时,作为一种被过度阐释的显学,鲁迅研究存在着研究的重复性和细小化倾向。以史料挖掘为主的历史性研究、以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学问化研究、以追求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鲁迅研究的三种基本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的精神世...
-
作者:肖百容(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重要的文学形式,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既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上,也表现在他们对文学、文化的阐释上,还表现在其思维方式与艺术表达上。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此一直缺乏关注,有分量的研究更不多见。现代作家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楹联,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楹联文化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这些楹联修复和弥补了新文学的某些局限,丰富和提升了其表现手法和主题意蕴。楹联文化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生动阐释了关于文学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命题。
-
作者:路成文(1)
作者单位:(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广州510420
摘要:中国古代咏物文学滥觞于先秦而蔚然兴盛于文体渐备之后。先秦为数不多的通篇咏物之作,以及部分带有咏物性质的篇章或段落,作为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早期形态,对于"物"的题咏与表现,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把"物"作为客观外在对象进行观察和体认,获得关于外物的知识;把"物"作为人类社会的参照物来观察和体认,观物穷理,体物悟道;把"物"作为"人"的参照物来观察和体认,感物兴情,因物见志。中国古代主要咏物传统,由此基本确立。其中《山海经》总览形势,广纪方物,奠定"博物纪异"咏物传统;《周易》、"诸子"、一部分先秦器物铭,取物为譬,观物穷理,奠定"...
-
作者:罗家德(1);孙瑜(1);谢朝霞(1);和珊珊(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以在四川地震灾区收集的乡村社区案例为基础,并尝试比较中美两个行业协会组建历史的案例。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的正式规则作用,中国的自组织过程是在社会关系特质下进行的,中国能人往往是一个既定社会网的中心人物,具有较强的政治精英色彩。在本土案例中,正式规则不足且均分法则经常取代公平法则;能人通常遵守人情与均分的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对能人的信任就会遭到破坏。但与西方的自组织过程一样,能人需要负担初期成本投入,后期可获得声誉回报。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土自组织中的"人情困境",即资源支配者接受资源请托者的人情请托时,假...
-
作者:俞乔(1);杜修立(2);赵昌文(3);林一心(4);高先海(5)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3)四川大学商学院;(4)金华市人大常委会;(5)南充市人大常委会
摘要:医疗保健制度的核心是如何对有限医疗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基于全病种范围资源配置分析框架,对我国东、西部两个典型城市住院病案超大样本数据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增加临床医疗开支可以显著改善几乎所有疾病类别的治疗结果;医疗开支对不同疾病类别的边际效应有显著差别;农村患者医疗投入的边际效应显著高于城市;基本医疗保险设计缺陷降低了医疗投入的效应。因此,应当较大幅度增加面向公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开支,增量资源需要进行跨病种有效配置,基本医疗保险对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