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涂成林(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广州510006
摘要: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
作者:徐建炜(1);马光荣(2);李实(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北京100875;(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北京100872
摘要:利用微观住户调查数据考察1997年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997—2005年,在税制保持不变而居民收入增长时期,个税累进性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平均有效税率上升,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仍在增强。2006—2011年,在税制改革时期,尽管三次免征额提高和2011年的税率层级调整提升了个税累进性,但同时降低了平均有效税率,恶化了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收入人群的纳税份额和平均税负变动迥异,中等收入阶层是税制不变时期个税收入增加的主要负担者,也是免征额提高时税负降低的主要受益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税累进性较高,但平均税...
-
作者:杨亦鸣(1);刘涛(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徐州221116
摘要:语迹理论是生成语法框架下所提出的重要理论假设,但这种理论假设正确与否,句法表征中是否真正存在没有语音形式的语迹,必须得到与语言相关的脑神经机制的实验验证。在生成语法理论背景下,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汉语话题句为研究语料,考察了汉语语迹的神经机制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话题句的加工过程中所诱发的持续负波、动词位置的负成分以及句末位置的P600成分,均反映了句首话题成分移位后会在原有位置留有语迹,二者之间存在句法依存关系。根据实验结果认为,语迹在汉语话题句中有其神经机制,语迹理论假设的合理性能...
-
作者:王中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由于出土简帛提供了重要的相关文献,因此结合传世文献重新认识古代中国的自然宇宙观的起源和基本形态不仅变得可能,而且迫切需要。古代中国的自然宇宙观在早期道家思想中就诞生了。作为宇宙生成论,它既描述了宇宙的原初状态,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宇宙生成模式;它对万物本性及其多样性的解释,是在"道"与"物"、"朴"与"器"、"一"与"多"、"道"与"德"等关系中展开的,"道"与"德"的关系只是其中之一;它以道"无为"和万物"自然"这一思维架构来说明宇宙和万物的良好秩序,可以从"道"的"弱作用力"和万物的"自然性"这一侧面加以重新把握;它以宇宙秩序来建...
-
作者:易德生(1)
作者单位:(1)湖北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汉430077
摘要:铅同位素考古显示商朝众多的青铜器含异常铅。尝试用异常铅来追溯锡铅(锡铅铜)多金属矿,从而来追溯锡料产地是一条新的思路。江西或湖南的某些锡铅(锡铅铜)多金属矿含异常铅,显示两地与商朝的青铜矿料之间可能有密切联系。在排除中原地区有开采价值的锡矿之后,从铅同位素考古、历史矿产地理和考古学文化角度看,商王朝出土铜器所需锡料可能主要来自江西或湖南。商王朝的青铜原料运输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是北线,主要由中条山铜矿区(如垣曲一带)直接提供铜料;二是南线,主要从长江中游地区运输锡料及部分铜料,这可能就是远距离的、商王朝所谓的"...
-
作者:刘耀春(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城市公社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1000—1600),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城市公社逐渐从共和制演变为由领主及其家族统治的领主制。城市的权力空间也随之历经数次转变,从主教宫转向市政厅,再从市政厅转向领主的城堡—宫殿复合体。意大利城市政治体制与权力空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政权对权力空间进行了各自的营造,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其政治文化。
-
作者:吕忠梅
摘要:文明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包括文明的理念、文明的制度、文明的运行三个部分。法治既是文明之果也是文明进步之因。
-
作者:万俊人
摘要: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战略方向,这种发展谋划在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尚属首次,意义非同小可。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报告用以刻画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是—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语词:“美丽中国”。只要我们深入解读报告文本的时代语境,就不难读出其中所蕴涵的当代哲学智慧与指向未来的政治行动意义。
-
作者:潘家华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容量范围。地球资源环境容量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生态供给是固定的,对生态的需求如果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生态的退化就不可避免,自然美就会受到破坏。
-
作者:王晓毅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节约的和公平的社会。一般意义上,节约意味着减少资源消耗,公平意味着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同时抑制一些群体的过度消费;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节约意味着建立与自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多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公平意味着不同人群平等参与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决策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