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詹小美;王仕民
摘要:“认同”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same之意),包括客观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同性,指向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认同作为概念强调的是认同的共性,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在此过程中,认同的包容性扩大自我,把“我”变成了“我们”,进行“我是谁”、“我和谁在一起”的身份确立;认同的斥异性则排他设限,区分“我们”与“他们”,藉以达到“我们是谁”的群体考量。
-
作者:王卓君;何华玲
摘要:全球化浪潮的全面推进,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全球化进程中,作为世界政治活动的主要行动者——民族国家的内外生态、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并引发了国内公民对其认同感或消解,或强化的变迁。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合法性及其构建的首要前提,全球化引发的认同危机给民族国家带来了巨大挑战。
-
作者:周光辉;刘向东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图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性族裔冲突和民族矛盾更加凸显。原本期望一个没有民族冲突的世界将会来临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政治现实:随着两种主要意识形态对立的褪去,民族主义正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运动的新的主要意识形态。
-
作者:门洪华
摘要:国家认同问题古已有之,全球化使之成为全球性现象。全球化既是削弱国家认同的力量,也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动力;全球化给国家带来认同危机,也为国家认同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①在全球化时代,建构国民及世界各国对本国的国家认同,利用国家认同促进国家整合、并在国际社会中以一个完整而确定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成为一个国家维护尊严、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议题。
-
作者:李崇富;王卓君;何华玲;詹小美;王仕民;周光辉;刘向东;门洪华
摘要:近些年,关于民族国家认同(nation-state identity)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理论热点。在“后”冷战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人员交往和国际性流动日渐频繁,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也势必会发生交汇、碰撞和影响。在总体上,
-
作者:计秋枫(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英国虽然一直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但只是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才开始真正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方成为无可撼动的世界性强国。促成近代英国崛起的要素包括: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国家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从而激发了英国的潜能;运行良好的国债体系使英国政府得以聚集对外进取所需的巨额资金;不断壮大的海军力量及其"蓝水"政策使英国拥有了保障国家安全和进行海外开拓的有力工具;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使英国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
作者:吴建广(1)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摘要: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旨在传承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历史性,反思和批判西方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理性,力图将哲学从笛卡尔式的主体性科学方法论中解脱出来,扬弃主客二元论。哲学诠释学是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它从属于德意志浪漫精神,是这一精神在当代思想情境中的一种新形态。哲学诠释学继承了自埃克哈特以来的用"内在之耳"倾听的说法,弱化宗教因素,突出诗学涵义,强调无论是诗人写作还是诗学理解,都是对语言的倾听,对自然秩序的倾听,即对神秘性(Mythos)的倾听。这种倾听方式就是将自己带入对话的另一方而形成一个整体,真理便在...
-
作者:李蓝(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基于早期文白异读的研究成果,可对现代汉语方言中文白异读的形成模式加以归纳,除学术界此前已有初步共识的相互借用、权威方言影响、强势外来语覆盖等几种模式外,通过贵州毕节方言文白异读的情况可知,因方言混合而导致的文白异读也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模式。根据现代北京话的音系特点、地理分布形态、移民来源和历史文化背景,其是明清两代河北和山东移民在东北混居以后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方言。从方言混合的角度来解析北京话的文白异读,可以将其离析为不同的方言层次:其文读音是山东方言的读音,而白读音是河北方言的读音。北京话文白异读反映的...
-
作者:朱慈蕴(1);沈朝晖(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融资市场的发达是公司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这是公司法演进的规律之一。类别股具有债权与股权双重属性,其实质是股份的经济利益与投票权分离。类别股的创设不仅为公司融资创造了巨大空间,而且会深刻影响我国公司制度的整体演进,更可促进商事组织法层面的制度创新与完善。类别股从根本上打破了经济利益与投票权等比例的公司结构与激励基础,赋予了股东平等原则新内涵。作为商业组织法核心的信义义务将进一步向多层次演化,强制性规范与公司章程自治功能之间的互动将在类别股私人创设的过程中得到更大发挥。必须贯彻法定原则,以构筑多群体利益...
-
作者:王孝松(1);谢申祥(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济南250014
摘要:以Grossman和Helpman的"保护待售"模型为理论基础,使用1999—2009年案件层面的数据,定量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税裁定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印经济冲突的微观形成机制,可以发现:印度反倾销申诉者的政治势力会显著提高最终裁定的税率水平,进口渗透率同税率之间的关系则取决于申诉者在政治上是否有组织;反倾销税率同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印度当局裁定反倾销税率时,明显受国内利益集团政治势力的影响,同时也有打压中国、谋求在龙象之争中获取优势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