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高举(1);黄先海(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杭州310027
摘要: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协同性提升,是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而FDI溢出效应的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FDI的溢出效应。
-
作者:陈家建(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讲师成都610074
摘要:在基层行政资源紧张条件下,上级部门为达成工作目标,越来越多地通过项目制来调动基层政府。相比于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使得上级部门拥有集中的资金管理权、特殊的人事安排权以及高效的动员程序,从而能更快地见到成效。项目制在基层政府的推行使得科层体系发生重构,政府内部动员由"层级动员"转向"多线动员",行政资源的分配也演变为项目中心模式;而且,项目制的"自我扩张"效应使得项目制越来越深入到政府体系中,具有持续性及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
作者:许宪春(1)
作者单位:(1)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北京100826
摘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数据表现等方面阐述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区别,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之间的区别,以及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区别,可以揭示出,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对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等重大经济结构的准确判断。
-
作者:王伟光(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摘要: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间断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
作者:李新良(1);袁毓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文本蕴涵的理论研究和型式库建设,具有语言信息处理上的应用价值。综合逻辑学上的蕴涵理论、语义学上的衍推理论以及近年来在自然语言处理学界兴起的文本蕴涵理论,并参考配价语法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汉语常用动词间的蕴涵关系及其类型和规则集合。根据已发现的动词蕴涵规律,运用[±时间性包含]、[±转精]、[±致使]、[±相同语素]、[±相同主体]等语法和语义特征,将汉语动词的蕴涵关系逐级划分次类,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多种检索功能的汉语动词蕴涵型式库,为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任务提供有益的词汇本体...
-
作者:秦亚青(1)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国际行为体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从原来讨论行动的实在性原因转向探究行动的知识性原因,主要表现是实践理论的兴起。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一直试图发现国家行动的实在性因变量,比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将国际体系结构、国际制度、国际规范作为国家行动的重要原因。实践理论转而探索知识对行动的作用,将知识分为表象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两类,前者导向理性行动,后者导向自发行动。由于行动在大部分时候和大部分情境中受到背景性知识引导,背景性知识才是行动的...
-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国家不仅是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指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如何将高度离散的农耕村落勾连、整合并构成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机构,以进行稳定的政治治理,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两项重要的文化制度,"书同文"和"官话",对于军事政治统一即"武功"之后的"文治"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和打造一代代在思想、情感和想象都属于这个国家和文明,而不是仅属于各自出生、居住、生活的农耕社区的政治文化精英群体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政治文化精英,读书识字对于历史中国的发生和拓展很重要,"读书...
-
作者:方志远(1,2)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江西师范大学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
摘要: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明朝政府为动员民众赈灾助饷,推出以"冠带荣身"为中心的系列政策,并试图将其作为扩大财源的手段。但是,随着同一主题"国家动员"的反复进行,效果遂每况愈下。而"国家动员"一旦由权宜变为常态,性质也由应急转为敛财,从而遭致舆论的批评和民众的抵制,也迫使明廷不断降低"冠带荣身"等"国家荣誉"的准入门槛。民众对于"国家动员"认同上的变化,显示出明朝立国60至100年间,以天灾与赈灾为契机而导致的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之间发生的"异势":社会财富始而被剥夺、被强制,继而被承认、被追逐,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俯视"国家权力。
-
作者:杨巨平(1,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南开大学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摘要:帕提亚王国是希腊化时期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由当地的阿尔萨息家族在塞琉古王国东部领土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帕提亚王朝长期与希腊—马其顿人为敌,却宣称自己是希腊文化的爱好者、希腊人之友(Philhellene)。这一貌似矛盾的现象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帕提亚囿于自身文化的落后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化,难以避免境内希腊化文化遗产和周边希腊化世界的强大影响,建国初期尤其如此。为了安抚、笼络境内外的希腊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帕提亚王朝不得不在文化上作出妥协,"爱希腊"既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宣传,也是他们对希腊化文化坦然接受并...
-
作者:马德普(1)
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摘要:伯林的价值多元论主要是针对西方主流文化传统中的一元论提出来的,旨在通过价值多元论为自由主义提供新的普遍主义论证。然而,伯林在不同时期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陷入了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的自相矛盾困境,引发了诸多争议。究其主要原因,是伯林对价值现象的理解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主义引向了唯物主义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为认识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而且为价值问题的分析走出绝对主义(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矛盾困境指明了方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价值现象,情景性和适当性、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