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路(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being一词是名词,由动词演变而来。在其动词用法中,最主要的乃是系词。因此,being一词字面上就有系词含义。中文"是"乃是系词,而"存在"不是系词,因此应该用"是"来翻译being及相关概念,这样做符合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在关于being的哲学讨论中,始终有一个翻译和解释的问题。翻译being这个词与解释它的含义是两回事,其翻译原则体现在:being的中译名应该体现该词的字面意义;该译名应该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贯彻始终,并且能够贯彻始终。只有"是"一词可以满足这两条。就西方哲学汉译本身而言,确实有一个如何使中文明白易懂即符合母语语感的问题。...
-
作者:陈斌开(1);林毅夫(2)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化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技术选择指数作为政府对资本密集性部门政策倾斜程度的度量指标,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还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
-
作者:杜莉(1);张云(1);王凤奎(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
摘要:我国碳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风险,走出困境需要借助各种力量,其中具有政策性金融属性的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发展中的"引致效应"至关重要。通过制度设计和供给,准确界定政策性金融边界,推进多元化产品创新,完善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使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市场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溢出、风险过滤和信用增进作用,能够推动碳金融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实现绿色经济。
-
作者:徐涤宇(1);黄美玲(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罗马法系研究中心
摘要:现代学者将罗马法各种类型的单方允诺想象为契约,但这些单方允诺的效力事实上并非来自合意,而是宗教形式主义和类型强制的结果。中世纪,教会法依赎罪戒律普遍地承认单方允诺的效力,但其强制力仅在教会法中被执行。自然法学派要求受诺人的"接受"作为允诺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契约范式自此形成,单方允诺被置于契约模式予以重构。普通法传统不关注意思表示的双方性结构,只要有充分的对价,一个允诺也可被强制执行。单方允诺制度应摆脱合意主义的约束,成为一种与合同并列的债之发生模式。在中国未来的民法典编纂中,应系统构建单方允诺制度。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报》周一、周三、周五出版。
-
作者:王擎(1);周伟(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摘要:根据"认知理性"假设,结合当前行为博弈、"非自利"偏好等实验研究结果与金融伦理学理论,提出了"伦理偏好"与"伦理环境"等概念,并在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环境下,对伦理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糊性情境下,市场的伦理环境会通过影响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程度以及投资者对待模糊性的态度等途径,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会对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影响市场的伦理环境,对非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
-
作者:李本森(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在法律领域,特别是在诉讼解决领域,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简化简单多数和优化复杂少数实现最优司法资源的配置。司法机关简化简单多数并不是简单地简化多数,更不是故意地忽略简单多数,而是要在保证法律主体基本权利的前提下,本着简化程序而不简化权利的原则来降低司法活动的边际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并促进司法公正。基于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的定量分析结果,我国刑事司法领域通过简化简单多数来优化复杂少数的资源配置机制还有较大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认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简易程序的实施,需要充分保障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并提高侦查、起诉...
-
作者:林来梵(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国体"一词从语源学上可追溯至诸多中国古籍,但作为法政概念,则经历了从近代德国被移植到明治时期的日本、再从日本被移植到晚清中国,可谓"跨国交叉往复移植"的过程。其间,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装置而曾发挥过建构国家形态、将特定政治权威正当化以及形成国家统合原理这三种功能,从而有力推动了其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发生相应的演变,乃至从最初的一个形式性概念嬗变为一个实质性概念。我国现行宪法上的国体条款暗含着国家统合原理的特定内容,而其规范性内涵本身又蕴含着一种继续形成与自我演进的内在机理,这既潜藏着中国宪政发展的内在...
-
作者:刘浦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而作为一国之都的金上京会宁府,却一直被称为"御寨",直至建国20多年后才有京师名号和州府名称,以致后人往往将辽上京与金上京混为一谈。金初的"御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都,都城的政治功能相当弱化,由于缺乏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没有一元化的政治体制,再加上四时迁徙的捺钵遗俗,注定了女真式"御寨"无法发挥汉式国都的重要作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如果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北方民族政权,要理解这段历史也许并不困难。
-
作者:郭英德(1);王萌筱(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2)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摘要:借助文士与优伶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将戏曲搬演论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成机制与文化功能。在明代剧坛上,文士阶层扮演着"贵族化的平民"与"平民化的贵族"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文士阶层意欲从自身的文化品味出发,匡正、改良优伶演剧的种种流弊,提升戏曲艺术的文化品位,以彰显雅正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文士阶层又不得不考虑优伶搬演和受众需求等舞台实践层面的需求与限制,对优伶阶层的审美取向采取一定程度的折衷妥协,以适应世俗的文化趣味。在文士与优伶双向互动的交流、协调过程中,明代剧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