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裘锡圭(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传世古籍的重要意义,认为能够帮助解决一些本来无法解决的、甚至根本就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帮助检验前人的成果,决定一些聚讼纷纭的问题的是非。本文通过若干具体例子证实,利用居延汉简、银雀山竹简、马王堆帛书以及其他汉代金石文字材料,在校正、释读许多传世古籍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还指出,目前古籍整理注释工作中,比较普遍地存在对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重视不够的倾向,希望这种倾向能很快扭转。
-
作者:耿云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长期以来,史学界把清末戊戌变法以后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认作反动的政治运动,把资产阶级立宪派认作反动派。本文作者通过对立宪派领导的国会请愿运动的评述,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国会请愿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在当时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在分析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关系时,文章指出:立宪派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方面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推翻这一制度,这样,它就既要同清政府进行斗争,又要同革命党进行斗争。但前者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而后者则是资产阶级两个对立派别之间的斗争。
-
作者:庞卓恒(1)
作者单位:(1)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著中,曾提出"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等概念。本文结合欧洲与中国的一些历史实例,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涵义与相互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了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经济运动与政治运动、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个人自主活动与历史客观进程的相互关系,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历史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力图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论述历史的发展。
-
作者:杨适(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中不少人对"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否成立的疑问,系统地探讨了提出这一规律的辩证思考之根据:(1)首先考察了黑格尔提出否定之否定的本体论根据,指出关于世界的自我发展的本性是黑格尔这一辩证思考的基本点。(2)考察了黑格尔提出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史根据,指出黑格尔不满足于在他以前的矛盾辩证法的成果而扬弃了它,从而提出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3)指出了黑格尔所以能提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这一秘密,黑格尔自己并不明白,而是被马克思揭开的。(4)揭示了马克思是怎样批判地改...
-
作者:陈村富(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是对叔本华、尼采哲学的批判。共分三部分:(一)唯心主义也有文野之分,同夸大理性的唯心主义相比,同稍早一点的黑格尔哲学相比,唯意志论是浅薄的唯心主义,在认识史上是一种倒退。(二)权力意志论是尼采学说的核心。文章阐明了政治权力同经济基础,道德等的关系,批判了尼采的权力中心论。(三)"超人"是权力意志论的拟人化、人格化;"超人"哲学的理论实质是用进化论伪装起来的带有封建色彩的英雄史观。作者考察了从古到今哲学家们对意志的论述包括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形成过程,并从它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出发,说明肃清唯意志论的影响要从...
-
作者:巫宝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一期,全文约二万三千字。作者巫宝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管子·侈靡篇》是我国古代一篇重要的经济论文。郭沫若在五十年代著有《"侈靡篇"的研究》,是二千多年来第一次对它所作的探讨。本文对《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提出了与郭沫若不同的见解,有助于对《侈靡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特请文物出版社胡家聪同志摘编刊载于此。
-
作者:陈建明(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一、《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刊载的《论度和关节点》一文,明确了度和关节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关节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对度这一哲学范畴的探讨是不够的;文中虽然注意到了"最优适度",而从全文来看,似乎认为把握了关节点,就解决了适度的问题,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作者:古克武(1)
作者单位:(1)安徽劳动大学
摘要:我认为樊季刚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发表的《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但有的观点还可讨论。一、该文所论证的是:劳动本质差别,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然而,作者的"劳动本质差别"是指什么,在概念上并不清楚。
-
作者:吴学金(1);刘全复(2)
作者单位:(1)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2)山东省昌潍师专政治系
摘要:一《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所载萧焜焘同志的《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是篇颇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论文。尽管它的许多见解不一定为人所接受,但是作者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探索问题的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
-
作者:吕庄(1);冯世新(1)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一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材料,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的实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但是,该文根据美国制造业固定资本与工资之间比例的变动(原文表一)和西德能源、采矿、加工业和建筑业总产品中不变资本转移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比例的变化(原文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