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子力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伟大任务以来,全国许多省、市相继开始了改革的试点。作者实地考察了四川、安徽、浙江三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情况,写成本文。作者对试点引起的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从生产、流通、分配诸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用具体的材料说明了经济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从多方面分析和说明了正在形成的新的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上升力量,它使得本来存在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与旧体制的深刻矛盾更加鲜明地暴露出来;文中强调指出,在经济生活的复杂矛盾...
-
摘要: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的意见(一) 我对《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刊载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一文,有以下意见: 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实现似乎并不是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生了一个"曲折"。列宁早在一九○二年写的《对普列哈诺夫第二个纲领草案的意见》一文中就表示:"我不主张说绝对地日益穷苦和贫困,……"(《列宁全集》第六卷第三十一页)。后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一文中又说:"在德国,由于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罢工和结社的自由,有政治自由。
-
作者:金景芳(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分两部分:(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奴隶社会的论述,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奴隶社会诸等级,论证了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也如一般奴隶社会一样是等级的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简化为两大敌对阵营的非等级的阶级状况根本不同;(二)解放以来通行的历史书认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经常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作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指出: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斗争,也如古罗马一样,大量存在的是奴隶主阶级内部诸等级之间的斗争;并且,纵观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绝不见有'奴隶革命把奴隶主消灭了,把奴隶主剥削劳动者的形...
-
作者:沈大德(1);吴廷嘉(2)
作者单位:(1)上海奉贤中学;(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理论思维)都是人类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它们有共性,也有个性,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这两种思维形式共同构成人的思维的矛盾运动,为辩证逻辑的一对范畴,均属思维科学。长期以来,对抽象思维已有专门研究,现在,对形象思维也应进行专门研究。
-
作者:刘欣大(1)
作者单位:(1)江西宁都中学
摘要:本文认为,认识主体在认识世界时,如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便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人皆有之。科学家与文艺家同样需要形象思维,并与形象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人脑的构造既具有逻辑思维的功能,又具有形象思维的功能。对抽象思维规律的研究早已有了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对形象思维的起源、发展、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在今天已经成为客观的需要。
-
作者:潘光旦(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已发现的历史资料及有关文献,分析研究了中国境内的犹太人的踪迹、犹太人的族与教的名称、犹太人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以及他们离开本土的时代。本文作者生前对中国境内主要是定居在开封地区的犹太人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和考证,写了十多万字的专论,现经叶笃义、潘乃谷等同志整理发表于此。
-
作者:杨六奇(1);蒋兆年(1);张锡金(1)
作者单位:(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论述了度和关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在认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关节点是事物质的量的极限。事物的一种基本格局是具有一个度和两个关节点。度和关节点是一种整体和其边缘的关系。关节点之所以叫做"点",是相对的,它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和关节点,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指出:"理论上不讲度和关节点,实践上必然要失误。其所以失误,就在于失度。这正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取得的一条极其深刻的教训。"
-
作者:仇启华(1);解德沅(2);黄苏(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阐述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从理论上分析了当代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化的问题。文中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本身发生作用的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影响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些外部条件的变化,提出了这一规律的实现在战后发生了一个"曲折"的论点。文中论证了这个"曲折"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已经不再起作用,它不能、也没有改变受这个规律支配的总的历史趋势。作者搜集和运用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的实际状况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力求从大量的较系统...
-
作者:吴建国(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
摘要:本文从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来探讨逻辑科学的形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1)逻辑上的类概念曲前史;(2)逻辑上的类概念的确立和逻辑科学的形成。围绕类概念形成的过程,作者阐述了墨家逻辑思想的发展进程,并着重解剖了墨家逻辑学的完成形态的特色。其中对许多命题的解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朱光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对郑季翘同志《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释文艺创作》(载《文艺研究》创刊号)一文中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论点,提出相反的看法。本文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从现象出发,也要经过抽象或提炼工夫,来反映本质和规律。文艺必须用形象思维,才能够创造出富于思想性的反映出生活真实的作品。而那种把思想性等同于概念性,用概念性思想来并吞形象思维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即是倾向性。它寓于人物动作和情境的描绘之中,而不是明白说出的政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