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方立天(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从东晋南朝社会矛盾尖锐化和佛教般若学讲"空"不能适应统治者需要的历史实际出发,揭示了竺道生的佛学思想正是这一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指出道生把作为精致哲学形态的般若学和粗俗的成佛说教结合起来是他开创佛教一代新风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比较深入地剖析与批判了道生的涅槃佛性说、顿悟成佛说等佛学思想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适应门阀士族政治需要的反动作用;分析了道生的佛学思想"实为禅宗的渊源",他的思想经过禅宗的发展而"对宋明道学发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和批判竺道生的佛学思想,对于总结中国佛学史和中国哲学史都具有重要意...
-
作者:王晶垚(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南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过去国内对南社历史的研究做得很少。本文根据大量资料对南社的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介绍了这个文学团体的历史面貌,分析了它的演变过程。
-
作者:杨坚白(1);李学曾(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实际资料,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总结我国在农轻重关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探索规律性的东西。本文认为我国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基本原因是:积累率过高,规模过大,国家投资重重、轻轻、轻农的分配;重工业发展的总规模超过了农业和轻工业负担能力,而其内部结构又不适应于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要求。本文主张:在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工业化的进程,同农业、轻工业承担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坚持发展重工业以内含型(集约式)为主;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把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放在社会再生...
-
作者:王曾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就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问题,对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文章认为,王安石不应算做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更未对农民实行让步政策。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应予基本否定。
-
作者:于光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从认识论方面来讨论教育学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环境三者在认识论上的关系,以探求受教育者智慧才能的发展、品质性格的形成与世界观的建立的规律性。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有一段时间由于用一般的认识论取代了对教育这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研究,结果导致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简单化的错误做法,使教育工作受到了损失。因此作者提出要认真开展对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三体问题"的研究。在一般认识论中研究的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二体"关系问题,具体在教育认识现象中则需要在一般认识论"二体问题"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
-
作者:刘起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洪范》为中国政治哲学思想史上的一篇重要著作,是三千多年来各王朝统治者重视和奉行的"统治大法"。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大都把它的成书年代定在战国时期,而本文则认为《洪范》原本出于商末,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不断有人给它增加若干新内容,如《洪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五行说,就应该是春秋战国时被加进的。作者根据许多迹象,认为《洪范》可能经过齐方士的整理或加工。
-
作者:陈树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这是一篇试图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明清社会经济的文章。文章的一、二部分根据大量的方志和其它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在国内传播的过程。第三部分则在论证高产作物的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
作者:吴敬琏(1);陈吉元(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江苏的情况,认为各省区都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门类齐全的、能够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工业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效果也是不好的。作者提出:各省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利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带来的好处,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体系;以比较投资效果最高、比较成本最低的产品作为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为了防止发展中的盲目性,为了在全国范围内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强领导,加强综合平衡工作,给予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
作者:张薰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但某些计算上的笔误可予修改。本文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对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的学风,试对《资本论》三卷中的某些计算问题作了校改。
-
作者:肖灼基(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系
摘要:关于物价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物价应该基本稳定,一是认为物价应该徐徐上升,这篇论文又是一种观点。本文回顾了我国解放以来的物价状况,提出有升有降是我国物价运动规律,并从商品价值、供求关系、货币价值、纸币流通量、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变动,论述物价有升有降的必然性。作者主张采取计划价格、协议价格、自由价格等灵活的价格形式,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建议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物价的波动;强调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工资与物价的关系,职工货币工资指数的增长速度必须超过生活费用指数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