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干强(1);夏桂年(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一文中,有些校改还不甚准确。如《试校》第Ⅲ(2)条(见五十七页)认为,《资本论》第三卷第八○页第十行的50%:66(2/3)<10%:20%,应改为50%:66(2/3)>10%:20%;第十五行的50%:150%>10%:15%,应改为50%:150%<10%:15%。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两个不等式是需要校正的。
-
作者:仇启华;解德沅;黄苏
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
摘要:我们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以下简称《当代》)发表以后,很多同志提了宝贵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五期,又发表了吕庄、冯世新同志的评议,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在战后发生了"曲折"吗?——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
-
摘要:~~
-
作者:虞承洲(1);冯之浚(1);张念椿(1)
作者单位:(1)上海铁道学院科学学研究室
摘要:高等教育如何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质量更高的专门人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综合国内外科学学、科学史的研究成果,阐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某些特点、趋势及其对专门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据此,作者提出并论述了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六点建议。
-
作者:郭建乐(1)
作者单位:(1)延边大学政治系
摘要:读到《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萧焜焘同志的文章《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获益非浅。但亦有一疑问,不揣冒昧提出来请教。该文在'认识的进程——论否定性的辩证法'一段里,阐述了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其中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限与无限的否定的统一。每一个社会形态是有限的,但由于其内在的否定性而引起矛盾的斗争,从而突破其限制而向另一新的社会形态转化。这样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但我觉得,人类社会并不是无限的。
-
作者:钱学森
摘要:本刊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刘欣大同志的《科学家与形象思维》和沈大德、吴廷嘉两同志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辩证逻辑的一对范畴》两篇文章后,围绕形象思维问题,争论甚多,反应强烈。沈、吴两同志六月下旬写信并将文章寄给钱学森同志,希望听到他的意见。钱学森同志在七月一日写了回信,提出了在研究思维规律科学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给人们以启发。沈、吴二同志应我们之约将信抄寄给编辑部,现征得钱学森同志的同意并经他略作修改补充刊登于此。
-
作者:郑天挺(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
摘要:这是作者于今年八月初在天津召开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一篇论文。本文对清代的幕府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作者认为,幕府在清代是由地方主管官吏自行招聘的助手所组成的。幕客不在国家官制系统之内,不属公职,但他们的存在地位却得到国家的承认。入幕是当时读书人的出路之一。作者将清代幕府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太平天国起义前是第一阶段;太平天国起义至光绪中是第二阶段;光绪中至辛亥革命前的二十年是第三阶段。文章对各个阶段的特点都进行了概略的分析。文中还就幕客的来源,指出了来自十四个不同的方面;并进一步指...
-
作者:郭德宏(1)
作者单位:(1)《红旗》杂志社
摘要:本文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考察了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个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开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党土地政策演变的过程。作者认为,在此期间,我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尚处于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并未完全成熟;而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中,井冈山、中央根据地较早、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革命中的若干政策问题,鄂豫皖等其他一些革命根据地也创造了某些成功的经验。
-
作者:梁文
摘要: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几乎没有什么讨论。只是到了一九六五年下半年和一九六六年上半年,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关系的问题。
-
作者:彭延光(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刊登了樊季刚同志《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一文,对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现仅就樊季刚同志的价值观念提一点商榷意见。樊季刚同志认为:"价值不过是商品生产上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述成定义的形式,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我认为这种价值观念混淆了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