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涌泉(1,2);罗慕君(3);朱若溪(4)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杭州310058;(2)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3)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杭州310023;(4)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徐州221000
摘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但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和藏经洞文献的性质,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藏经洞文献以佛经残卷为主体,其入藏与莫高窟所在三界寺僧人道真修复佛经的活动密切相关。后唐长兴五年(934)前后,后来担任敦煌都僧录的道真开始大规模的佛经修复活动,藏经洞就是道真汇聚修复材料的"故经处",它和三界寺的藏经处其实是两回事。道真搜集敦煌各地寺庙的废旧经本,目的在于"修补头尾"。那些经过修复配补成套的经本,配入藏经处;剩下的残卷或复本,则仍作为修复材料放在"故经处"备用,并最终成为藏经洞文献的...
-
作者:吴周文(1);陈剑晖(2)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225002;(2)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散文在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五四新文学诞生了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散文。一个世纪以来,散文理论经过草创期、蓄势期、觉醒期与重构期的反复演绎,始终未能形成相对独立与完整的话语体系。散文理论话语的自主性、本土化构建,需重新辨析散文文体的术语、核心概念,辩证处理其"载道"与"言志"等多重功能,把握坚守"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建立现代散文叙事学和抒情学传统。唯其如此,散文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文体,才能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文学经验和理...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经读者初选、专家终选,在全年刊发的115篇文章中,最终有7篇文章被评选为2020年度好文章。现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结果及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予以公布。《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为:《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作者:项久雨,责任编辑:李潇潇).
-
作者:周文(1);韩文龙(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平台经济加速生产与流通及消费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流通时间,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同时也面临国际资本垄断数字技术的发展瓶颈,以及国际数字税挑战新问题。平台经济垄断以及国际税收利益分配争端,是全球产业链资本积累过程中基本矛盾深化的新表现。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平台经济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积极治理数字技术垄断问题,主动应对数字税新挑战。
-
作者:吕炜(1);王伟同(1)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大连116025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是一个有待解释的理论命题。合理解释地方财政非规范行为与中央和地方激励相容之间的逻辑悖论,是深刻理解中国经济改革逻辑的关键。基于地方自主财力长期依赖非规范性财政收入的特征事实,一个包含中央和地方双重行为视角的包容性财政体制分析框架,可以阐释改革进程中长期存在的以非规范性收入为载体的隐性分权合约,刻画在中央财政容忍和地方财政自主的行为动机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互动的制度空间和动态过程,阐明非规范性收入、中央和地方激励相容与经济增长及市场化改革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在包容性财政体制分析框架下,普遍内...
-
作者:张文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长春130012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缘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深厚的历史逻辑。认真研究、科学把握、深刻领悟这三个逻辑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时代背景、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必将增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必将增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念伟力、思想定力、前进步力。
-
作者:王韶兴(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建设强大政党,本质上是政党意志表达和实现的政治价值创造过程。强大的政治创造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运筹力、制度创设力以及自身建设力,是强大政党的内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是重大时代性命题。从历史反思、理论审视、实践形态等维度探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强大政党建设的中国逻辑,旨在增强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强大政党建设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论阐释逻辑及价值表达逻辑的理论自觉。
-
作者:郑真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中国在半个世纪内完成了生育率从高到低的转变,低生育率已持续多年。中国的生育转变和亚洲诸多国家/地区相似,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生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虽起步相对较晚,但速度反超多数亚洲国家。回顾中国生育转变进程和主要推动力,反思政府主导的政策干预在生育转变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充分认识低生育率时代更为错综复杂的生育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导向。
-
作者:袁广阔(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黄河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河道几经变徙。但是,先秦时期黄河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而是始终走《汉志》河道。文献中记载的《禹贡》河实际上就是《汉志》河,浚县、内黄一带所谓《禹贡》河则是淇河故道。黄河大规模改道从汉代开始,后经2000多年频繁的改道、迁徙,在下游地区形成6—15米厚的淤积层,彻底改变了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一度存在的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最终形成今天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改道造成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断,大部分城邑被毁。黄河下游地区数千年来生态、生存环境的变化,表面上与黄河的泛滥、改道、迁徙有关,...
-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长春130012
摘要: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是法治。法治意味着法的理念与现实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法治的理解,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为指导,依循法律之理念与现实的内在二元结构,并结合现代法治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探讨三个有关法治的理论问题:第一,法治的社会物质关系基础是市场经济,法治本身是经济关系变革与法律关系变革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说,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产关系抽象化催生了近代法律,并造就了由自由与公平、权利与义务诸原则体现的法律之形式正义。第二,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法律之形式正义的有限性和本质缺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