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苏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诗、乐、《易》、《春秋》等文本的生成机制问题在战国秦汉时期引起士人关注,并逐步形成两类观念。一类强调文本是人类自然情感的流露,生成者以非理性的自然状态参与文本的生成,由此形成的文本是一种自然物,可以称之为“天籁说”;另一类观念强调文本是人类理性精神与独立人格的载体,文本生成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理性化与技术化的过程,由此形成的文本是一种人造物,可以称之为“作者说”。这两种文本生成观念呈现出文本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趋向,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源头性影响,二者之间的竞争与交融也构成文学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
作者:靳文辉(1)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在经济场域,空间正义主要表现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公众的空间权利配置充分、资本的空间分布均衡、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合理和空间经济结构的规范有序。公共规制在保障空间正义目标达致中具有重要功能,在空间正义实现中应科学运用。我国空间正义实现中的公共规制制度体系已相对完备。经济自由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战略,是我国公共规制保障空间正义在宪法层面的依据。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财政分配、空间经济规划等制度,是我国公共规制保障空间正义的实践基点。通过优化公共规制实现空间正义,需...
-
作者:汤惠生(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2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的国际标签,也是中国考古学家自我认同的标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历史学界便积极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以后时代的思想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考古学体系赖以建立的支柱。中国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经过从最初的指导古史分期到学科体系的创建、实践和成熟等一系列发展后,其学术体系已经形成,研究范式正在完善。考古类型学研究旨在以历史遗迹遗物为对象,以物论史,透物见人,复原古代社会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人类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目的。
-
作者:陈淳(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考古学文化"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关键概念,自科学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它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被作为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关键概念来讨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主要作用,是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时空安排,将杂乱无章的物质文化整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它因孤立和静态方式处理考古材料的特点,妨碍了考古学家从动态和人类行为角度重建历史的努力。目前,我国科技考古的超前和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滞后,使得科技手段与文化分析难以契合,在历史重建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力不从心。因此,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方法上加以更新,赋予...
-
作者:韩建业(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考古学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至少就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研究而言,考古学文化与不同层次的族群大体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正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考古学文化研究,将其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谱系脉络基本方法的主要原因。考古学文化研究因此也成为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不承认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及其与族群对应的可能性,就等于基本否定了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意义。考古学文化和文献记载中族群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不断完善考古学文化谱系,深入梳...
-
作者:黄建军(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分配正义并非仅指涉“得其应得”和“个人所有权”,也并非仅是一条抽象的法权原则。分配正义归根到底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的反映,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指涉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事实原则和规范性价值,它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所有制形式、财产关系直接相关。马克思揭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劳动所有权关系,批判“物的依赖性”阶段的资本正义和个人所有权,目的是倡扬“真正共同体”的按需分配正义和通达人的自我实现。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开创的哲学视角和理论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分配正义的历史生成逻辑。中国的分配制度...
-
作者:赵声良(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敦煌学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敦煌学的研究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就艺术领域来说,主要研究对象是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艺术,也包括藏经洞出土的古代绢本、纸本绘画品以及写本书法。敦煌石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历时千余年,融汇中、外多民族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
-
作者:荣新江(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典籍和文书,年代从公元5世纪初到11世纪初,为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由于敦煌文书是陆续发表出来的,因此学界对敦煌文书的利用也是渐进式的。如今,几乎所有藏经洞文献已经用各种形式出版,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敦煌文书的内涵,从而比较全面地利用这些材料,把它们镶嵌到新史学陆续编织的中国历史图景当中。
-
作者:郝春文(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总数达7万多件的敦煌文献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但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所以,它的主体是佛教典籍,大约占总数的90%。佛教典籍之外,还有不少道教、景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典籍。100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些宗教典籍和文书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中古时期宗教史的面貌,填补了很多空白。以下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说明。
-
作者:刘进宝(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新资料,由于这些资料是未经后人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是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发现之初,就得到史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百年来敦煌文献的整理和敦煌学研究成果证明,敦煌学在中古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敦煌文献与传世典籍相结合,或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展,或改变了某些传统观点,或填补了史学研究的空白。敦煌文献的内容丰富多样,本文很难面面俱到,这里仅从两个方面略谈敦煌学对中古历史研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