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洪大用(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实践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社会学表达,是在学习反思中国社会学发展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总结、揭示和强调,是对文化自觉、理论自觉概念的有益补充。当前增强实践自觉,要求中国社会学者直面中国社会的实践巨变,科学分析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兼具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知识体系,在贡献于世界社会学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新阶段,中国社会学者应发挥社会学学科的比较优势,围绕实践中的重大社会学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贡献社会学的学科智慧,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学科建...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这次好文章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的首次,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按照评选活动章程,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
-
作者:江泽林(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长春13000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党和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开展多种形态民主提供了理论源泉,赋予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简称"两会制")更加鲜明的民主价值。"两会制"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态,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定位,是"两会制"民主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在"两会制"民主视域下,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独创性贡献维度,分析新时代人民政协定性赋能及其运行机制,对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
-
作者:王天夫(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数字时代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与互动交流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社会变迁。数字社会研究需要新的范式、方法与思路。当前的中国数字社会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各个领域对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丰富的社会生活数据。面对历史机遇,社会学界应积极投入数字社会研究,并基于经验研究的积累,提炼新概念、促生新思想、建构新理论,贡献关于数字社会研究的知识。
-
作者:范如国(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平台是一个由多主体交互作用、数据与技术驱动的复杂适应性网络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复杂、行为复杂、功能复杂、治理复杂等特征,存在边界的开放性与价值分配的闭环性悖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本,平台具有赋能、赋权与控制三种能力,平台赋能与平台规模之间满足"幂律法则",并通过增量式赋权与外部整合重构等机制实现赋能。平台发展带来诸多"创造性破坏",存在责任异化、技术滥用、算法控制、公共博弈、数据安全等问题。平台治理需要从复杂性理论出发对平台结构、渠道、算法、规则、权责等进行复杂适应性治理,在盈利性与社会责任、专属性与公...
-
作者:李培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常罕见的巨大社会变迁,呈现诸多独有的特点,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进行,跨越式发展和发展阶段叠加,人口规模庞大,世界影响深远。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在发展的理念、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比较优势、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的目的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议题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为构建新发展社会学奠立了基础。
-
作者:张晓晶(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100710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征程,是一部实现求富求强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牺牲和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追求富强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成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求富求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了束缚人们追求财富的观念枷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巨大热情,国民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经济总量与财富存量衡量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为通向共同富裕...
-
作者:龚宗杰(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对虚字的认识,大致呈现从训诂到修辞、从字类到文法的发展趋势。《文心雕龙》“语助余声”及“弥合文体”说的提出,推动虚字研究由经学传统向古文辞传统靠拢。唐宋以后,随着文章创作和批评的开展,文学视野下的虚字论主要从文章体用、节律和声气三个层面推进,体现出古代文章学注重文体功能、语言形式、审美形态的特征。在清代古文家、小学家围绕声音、文字的关系探讨中,虚字不仅进一步沟通语言学和文章学,也借助以文字为本位的文学观念,成为清末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及文学史书写的知识资源。以汉语虚字为线索,揭示古代...
-
作者:韩东育(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摘要:关于七十多年前那场对外侵略战争,日本进步知识分子曾做过深度的反思。其中,体验、观察并反思了日本军国主义内外肆虐全过程的丸山真男及其学术研究,最具代表性。其从未变奏的近代国家意识和主权在民思想,贯穿于前近代与近现代、战(太平洋战争)中与战后的全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短暂的军旅生涯之所以无法构成其学术思想的全部背景,缘于丸山“十五年战争观”下的战中军国体验,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政治暴力和屈辱记忆;其对于“自身历史”和“内在的理解”的反复强调,为揭示丸山庞大学术思想体系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贯始终的观察维度。
-
作者:蔡跃洲(1,2);牛新星(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0
摘要:基于数字技术/ICT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特征,厘清“替代效应”“协同效应”等数字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使用国民经济核算、增长核算和计量分析等工具,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1993-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72%,2018年达157761.53亿元,占全年GDP的17.16%,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1993年以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贡献的增加值均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两部分规模分别为7.3万亿元和8.5万亿元;(3)数字产业化方面,“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