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骏(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杭州310008
摘要: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内在于国际秩序演进史的历史性议题,也是全球治理时代亟待回应的现实性命题。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国际法守正与创新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国际法创新的起点是守正,即遵从国际法的现代性、崇尚国际法的价值性、遵循国际法的规律性。现阶段国际社会的动态发展促生新的规范需求,从而为国际法的创造性发展创造空间。推动国际法创新符合国际法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可行路径。国际法创新的思维模式应处理好时空联结、新旧传承和内外互动,国际法创新的路径应注重领域与层次的识别、规范模式的选择以...
-
作者:张伯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意法论"是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批评方法,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在明代,至清初由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但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儒家和佛教经典解读的基础,以及文学批评史上对"法则"探讨的长期积累。作品中的"意"是由所指代表的内容,而"法"是由能指代表的形式。其宗旨是,就创作而言,作者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能指"去把握"所指"。但批评传统中的"意法论"尚处于"未完成"阶段,只是建立了基本原则,其内涵和意义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继续阐发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通过"文本化""技法化"和"人文化"的分解,期待将"意...
-
作者:周尚君(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目前,对地方政府行为动因的既有解释,以"利益—权力"的技术分析代替了对制度的价值研究,无法有效说明地方政府的超经济行为逻辑,难以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治理绩效背后的深层机理和治理体系中的制度伦理。在组织结构上,党政结构中的地方政府、国家行政内的地方行政、中心工作下的价值评价导向,为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依托。引入历史维度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任务经历了从"团结目标"到"利益目标",并迈向"综合目标"的渐变过程...
-
作者:吴宏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摘要: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包括三种范式,即休谟和卢梭为代表的"契约论范式"、康德为代表的"目的论范式"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神正论范式"。基于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完成了对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的范式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唯物史观范式"。由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叙事主题也发生了根本变革,即人类自身向着自己命运主宰者的回归。进入21世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判断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这一叙事主题为重新确立人类对世界历史反思的自我意识,坚持在两种制度并存条件下实现人类...
-
作者:陈立新(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摘要:现代世界自始即以资本作为主导原则,在历史进程中因资本原则的内在矛盾,迄今已然面临着改弦更张的变局。历史唯物主义把"现实—矛盾"原理和"历史—发展"原理相结合,具体应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为"东升西降"世界变局之际历史观的复兴提供了思想资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导引的历史观认识扎根于历史性的主题定向,能够有效指导人们洞见人类活动的性质和当代社会的本质,对于把握当今世界问题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当下中国哲学学术活动出现脱域化和中立化的致思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过程,以生活世界...
-
作者:何玉红(1)
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从"断裂"走向整合的过程中,汉唐故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唐统治的嘉谟善政,在五代十国政治场域中不断地被讲述和效法。在政治宣传和政权合法性构建中,统治者追溯汉唐帝王或名臣为远祖,表明五代十国继承汉唐统治的政治含义,呈现出有别于"天命营造型"和"成王败寇型"的"历史溯源型"时代特色。五代十国的制度重建,借由对汉唐旧例的仿效与因袭,以期实现政策的延续和统治的稳定。时人将汉唐治理形塑为理想政治的典范,突出强调其中的德政、仁义、文治等意义,将再续汉唐一统的治世确立为施政的方向。摆脱朝代兴衰隆替、政治体...
-
作者:蒋红珍(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比例原则正在经历某种范式转型。在辐射范围上,比例原则实现从国别、区域到全球的地域性影响,完成从公法、私法到其他部门法的渗透;在功能定位上,比例原则保留传统权利保障功能的基本定位,同时拓展到权力配置功能的复合形态;在适用形态上,比例原则作为法律原则的规范性命题伴随司法适用的推进得以进一步彰显,并且开始作为方法论成为"目标—手段"理性构建的基准。之所以呈现这些范式转型,除了比例原则自身的内涵和特质,离不开代际更迭中的法治观转型和全球化影响。需要认真探索比例原则范式转型的本土化实现路径,基本立场是突破公法适用的...
-
作者:屈文生(1,2)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上海201620;(2)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属地化秩序,一国管辖权开始对应其主权疆域。殖民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凭借作为治外法权分离管辖与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与帝国秩序共存。全球化时代,超国界问题频发,域外规治成为美国单边处理域外事务的工具,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当今世界正...
-
作者:周丹(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现代性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哲学表征,资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能够处于现代性之中却超于现代性之上?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驾驭传统的资本逻辑,既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克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同时避免陷入资本形而上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资本为基本标识的中国现代化,为人类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
作者:梅剑华(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物理主义是当代哲学解释心灵的主流立场。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处理意识问题和伦理规范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条主要进路。一方面,物理主义者关于物理主义本身存在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非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批评。针对无我的还原物理主义,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既拒斥物理主义内部的还原论,也拒斥反对物理主义的二元论,在非还原论的思路下发展了物理主义的系统观点,拓展了物理主义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