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述卓(1);李石(2)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
摘要:新中国精神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不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相伴随的具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它与文学创作及文学经典的生成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文学的不同历史阶段,新中国精神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民族团结精神""反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精神""多元共融精神""人民创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等。经过"文学制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环节,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生成的互动关系得以彰显。一方面,新中国精神需要经过审美转换,以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生产机制中,进而借助理论...
-
作者:程乐松(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哲学的普遍性问题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凸显出来,它揭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举,也提出了哲学的普遍性内涵问题。就以中国生活经验为内容的哲学活动而言,哲学的普遍性、中国思想的特殊性、汉语表达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了一种持久的理论张力。在区分哲学的普遍性与普遍哲学的基础上,哲学的普遍性从理性能力的普遍性预设出发指向经验世界的丰富与差异,在话语实践与概念活动的规范态度中保持普遍性与多元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文化主体性出发,要避免将哲学的普遍性错置为西方性,也不能将规范性理解为具体的审查规则。哲学的普遍性需要具有边界感和规...
-
作者:杨际平(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厦门361005
摘要:北朝隋唐《地令》或《田令》只是土地法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并不决定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北朝《地令》既有授田与土地还受条款,又有不触动各户原有土地,进行户内调整,实际上无还无受条款。这是执政者土地国有理想与土地私有现实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情势所必然。实施《地令》时,北魏、北齐都是双轨制:对代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时期,因为鲜卑族已经不再是统治民族,因而对鲜卑族也就不再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
-
作者:吴晓刚(1);李晓光(2,3)
作者单位:(1)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122;(2)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西安710048;(3)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劳动力市场"就业难"日渐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伴随着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性的教育扩张,教育匹配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过度教育问题)已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聚焦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不匹配现象,基于2003—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年龄—时期—世代模型评估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分析发现:首先,伴随中国职业结构的升级,过度教育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时期效应)。其次,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招,过度教育随着出生世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世代效应)。最后,一旦个体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形成错配,将会成为个体...
-
作者:徐勇(1);任路(2)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表现。在中国,政治学自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并为政治学发展提供了标识。特有的中国政治基础、特有的中国政治问题、特有的中国在世界变化格局中的地位,使得中国政治学在科学研究中产生出自主性和自为性,开始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欧美政治学相比,中国特色政治学突出表现为学科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的整合性取向和话语体系的包容性特点。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
-
作者:李训虎(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我国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走在世界前列,但暴露出数据垄断、算法黑箱以及应用场景设置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背后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正当性隐忧和伦理性风险的科学解决与化解,要求超越传统思维,创新监管模式,引入技术赋权理念和技术正当程序,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进行包容性规制,以实现发展与规制的协调。刑事司法保障人权与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权理念,可以为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供理念层面的宏观指引;在传统正当程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正当程序,可以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应用进行过程规制,以促进司法数据的公...
-
作者:张江(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
摘要: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方式,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即被消解。在心理学意义上,强制阐释有其当然发生的理由,但绝非意味着强制阐释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就像谬误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一样,更不意...
-
作者:王晓升(1)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心灵和躯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来理解主体性的,这种理解使人们难以把握"世界"和"身体"。世界是人通过身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意义关联系统,认识的对象是从世界之中凸显出来的。而身体不同于躯体,不同于人们在各种身体模式中所理解的身体。身体的运动会有身体图式,这个身体图式不仅与世界互动,而且通过这种互动确立了世界的统一性。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世界与身体,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拜物教思想的影响。而借助于世界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体和客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身自然...
-
作者:渠敬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社会学的开创者,无不以现代性的文明化进程为入手点,对社会构造的总体特征给出既具有实证基础又具有整全视野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社会学的兴起以及在学术进步中所坚持的发问方式,始终与中国文明的思想基质、制度形态、文化模式、民族属性和政治框架之总体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始终与中国同整个世界交往、沟通甚至相互塑造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此而言,西方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方法和问题视域,与其说给了我们值得效仿的路径,规定了我们的思考轨迹,不如说正是他们在思想上的非凡努力,激发了中国社会学面向自身文明与现代世界接壤和碰撞处...
-
作者:孙向晨(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加以回应。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中国哲学"不同的范式与概念。"汉语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汉语哲学"建立在"迂回"他者的自我省思之上,而这需要将"西方哲学"的"普遍性"重置为"他者"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范式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从普遍性问题、本源性思想、规范性建构三个层面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