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鹏(1,2);刘学(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要:近年来,一些企业动员大量的人力、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下乡,努力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优势紧密结合,客观上打造了一种可复制、可造血、可持续的协同治理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视角的治理理论因为缺乏“市场的视角”而未能有效回答这一新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后果。选取两家企业跨界社会治理的实践作为个案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通过“企业项目制”的资源动员方式,缓和了生产目标和治理责任的张力。它们像组织产品生产一样经营乡村,在组织化乡村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形塑了所在地区“生产型治理”的特征。生产型治理对社会治理能...
-
作者:刘钊(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山海经》内容广博,与相关出土文献资料比较可知《山海经》有较浓厚的"数术"色彩、丰富的"博物学"内容并继承了"志怪"传统。《山海经》原附有图,可以认为是在地理框架下杂糅着数术、博物、志怪和神话等内容的综合性图书。《山海经》所记"熊之穴""般是始为弓矢""聂耳"等可与出土楚简、楚帛书、秦简中内容相印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将《山海经》中"刉""婴用""不眯"等字词与出土文献对比,结合用字习惯及图像对照等,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山经》部分产生时代至迟不晚于战国,产生地域很可能是在楚地,作者应为楚人。利用出土文献可校正《山...
-
作者:张德芳(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西安710062
摘要:为保障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畅通,汉王朝在丝绸之路全程不同路段采取不同措施。从长安到敦煌的丝路东段,在大致固定的路线上,建立连绵不断的驿站馆舍作为停靠站点;在西域南北两道,设置西域都护并在南面的伊循和北面的车师驻军屯田,保证绿洲各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履行中西交通停靠站点的义务;在葱岭以西,加强同中亚各国的来往,把丝绸之路的西端逐步向西向南推进,为其后将之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些停靠站点,没有朝廷对沿途安全和供应的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通行是不可能的。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任意行走的"网"的观点值得商榷。...
-
作者:晁福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史墙盘是迄今所见记述西周诸王最为系统的彝器。该器铭文代表了周王朝的正统理念,造句谨严,用辞考究。铭文叙述周文王、武王的功勋业迹,主旨是强调周文王得上帝眷顾,膺受大命,堪当完成大命的重任。铭文还强调治理国家要像武王那样刚毅雷厉,要有危机意识。天降大任于周文王的理念,对于树立周人的文化自信心,作用巨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文武之道",肇端于史墙盘铭文出现的时候,反映了当时王朝政治理念的变化。自两汉以降,历代王朝莫不奉"文武之道"为至高的治国理念,每以"文武之道"为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作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中的智慧...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热诚欢迎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一、本刊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各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调查报告、学术综述等。
-
作者:王子今(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交往在文明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两汉时期的社会交往表现出划时代的历史进步,行政史、经济史、生活史、思想史进程都因此有所改变。这一情形,推促了历史进步和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出土资料中多有反映当时河西地区社会交往史的信息,从中可知当时的民族交往、城乡交往、军民交往、区域交往以及社会上下不同层次的交往空前活跃。发现、理解并阐释相关资料,有益于深化这一时段历史文化研究的认知,充实我们对于丝绸之路史的理解。
-
作者:本刊编辑部(1);方军(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马克思说:"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
作者:陈伟(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睡虎地和胡家草场新近出土的汉简显示,西汉文帝时期的律典呈现结构性的分类、分层,"罪名之制"诸律连同兴、厩、关市等"事律"与其他"事律"被分别统辖在《□律》与《旁律》之中。这种律篇组织的特别格局,在吕后时期的《二年律令》和东汉后期的古人堤木牍律目中,也有存在的迹象,而在睡虎地秦律中则无从考见。《□律》可能由萧何主持制定,或是九章律的扩展。《旁律》则是其后形成的律篇。对律令的持续校雠、活跃的法庭辩论,以及规范的奏谳程序等措施,使得秦汉律典可以在不断修订中保持内容的相对确定和执行尺度上的全国统一,并把最终解释权掌...
-
作者:张均(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
摘要: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古典化""史学化"实践,不仅需要"以古为师",更需要对古典方法予以有效的创造性转换。作为古典考据学重要方法之一的本事批评,在现当代文学领域具有引人瞩目的理论空间和应用前景。对古典本事批评的现代转换,要在人物原型、事件原型与情境原型及其改写过程的史料考订上做足功夫,更要对从本事向故事演变过程中发生支配作用的故事策略、叙述机制等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借此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的双重眼光,古典本事批评就可能被激活,转换为"考""释"并举、史料与阐释有机融合的新型研究方法,广泛地运用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作家...
-
作者:罗楚亮(1);李实(2);岳希明(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58;(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但学界对近10年的中国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2013年和2018年住户调查数据发现,这一时期导致收入差距缩小与扩大的因素相互抵消,收入差距总体呈高位徘徊的相对稳定状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以及工资收入、养老金收入、自有住房估算租金和转移性收入的变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流动人口收入分布、非农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变化,导致收入差距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