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锡锌(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个人信息权利束指包括个人信息主体知情、决定、查询、更正、复制、删除等权能在内的一组权利集合。我国民法学界通常将权利束的性质理解为个人自主控制范式下的民事权利,并将其解释为个人信息权的具体权能。这种理解对个人信息权利束的性质和功能存在一定的误读。从权利性质看,个人信息权利束是国家履行积极保护义务、通过制度性保障对个人进行赋权的结果,本质是国家在“保护法”理念下赋予个人的保护手段和工具;从功能上看,个人信息权利束既是个人制衡信息处理者的工具,也是国家对数据处理者的规制策略。从国家保护和规制策略视角理解权...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分享经济的兴起让我们目睹了一场存量资源的消费革命。随着当代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公地观念和共享观念兴起。于是,以往被财产观念所正常化的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的闲置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经济是对环境危机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回应。一方面,剩余使用容量闲置被看作消费主义所鼓励的大量占有、大量消费的结果之一,导致负面的环境后果。对剩余使用容量的日常化和社会化利用,可以让人们以租代购,减少商品购买量,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对剩余使用容量的"分享",也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了把私人财物剩余使用...
-
作者:张龑(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为保护自身的网络空间安全,各国纷纷立法,由此形成了网络空间国家化趋势。然而,这一趋势越是加深,网络空间安全秩序内含的矛盾越发凸显,这源于封闭性的国家立法在面对具有跨越性的网络空间时,立法目的难以达成,而隐藏其后的则是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二元论对立思维。我国《网络安全法》中的网络数据和《数据安全法》中的数据的认知差异深受这一思维的广泛影响。为此,需回到网络空间本身的跨人格性、跨国家性与跨空间性等属性,反思我国现行网络安全立法。在明晰主权国家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确立网络空间安全立法的双重基...
-
作者:唐正东(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南京210023
摘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对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具体社会形态发展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性的探讨视为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在《资本论》中,这种理论特点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科学方法论而清晰地展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凭借这样的辩证解读视角在历史观解读上超越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对这一点的强调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当代国外学界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二元论框架来解读唯物史观的理论努力进行有效的剥离,从而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作出更为清晰的把握,而且还能使我们在历史观和方法论层面上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者:蓝勇(1)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400700
摘要:中国近古以来乡村聚落地名群风貌的时空差异一直存在。宋代乡村聚落地名群风貌存在东南、华北两种类型。东南类型以鄞县、琴川为代表,乡村地名中以“村”“庄”为通名者均占一定比例,通名中水文地名较多,“姓氏+家+通名”式地名所占比例较大。从宋至清,该类型乡村地名群的风貌和地名变化较少,乡村地名最为稳定。华北类型以安阳、泸州为代表,其乡村地名中以“村”为通名者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姓氏+村”式地名所占比例最大。安阳的乡村地名中“方位+同名”式搭配使用较多且一直相沿,以“村”为名的特色长期不变;而泸州的乡村地名风貌变化...
-
作者:谢刚(1);江震龙(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民族文学观是对文学与民族关系的观念表述及理论建构。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辩证的思想张力,显示出以时间性为表、空间性为里、多元一体、边界明晰、纵深多层的民族共同体空间意识。在话语实践上,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主要借助核心概念民族性进行表述,而民族性又常常借民间性、平民性、阶级性等概念表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应当重视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所蕴含的民族共同体诗学,充分阐发其多元开阔的审美共同体意识、辩证的思想张力、包容共生的文学伦理观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文艺...
-
作者:卢建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完善犯罪治理体系、提升犯罪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犯罪统计数据既是犯罪治理的成果展现,是观察测量犯罪现象的重要工具方法,又是评判犯罪治理绩效的基本依据。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的犯罪现象在内部结构上正呈现“双降”与“双升”的趋势,犯罪治理的绩效相当好。在大数据时代,因应国家治理和犯罪治理的要求,犯罪统计应基于法治主义改进其统计指标体系,基于数据互联的要求改进统计组织体系,基于数据共享的原则改进其发布和应用制度。置身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
作者:刘晓欣(1);田恒(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已致当今全球经济频发金融危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测度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前向与后向关联度,解析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对GDP构成的影响,实证分析总体表明,2001-2016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规模仍在扩张,须对国际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
作者:王志强(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在中华法律文明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秦汉时代建立了典型的集权体制,并通过集中调配资源和强势国家理念,对“法”的形式渊源、施行方式、侧重领域及司法标准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与同时代的古罗马相比,可看出二者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各自特点。两大帝国相关状况的比较显示,“法”的差别与政治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种以历史为试验场的解释性比较可能超越中西法律比较的东方主义,更深刻地描述和理解中国的法与传统,并解释法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
-
作者:赵静(1);薛澜(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从现代化角度审视,总结与归纳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策机制与模式匹配,有助于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也为更长时段的国家治理调整提供思考。长期以来,我国在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或新型政策体系的决策实施中,形成了国家治理中的行政主导机制,实现了较高的治理效率。新时代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公众对政策问题解决、决策科学性、政府治理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精准施政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也正在配合着政策对象的多元趋势,演化出了多方博弈机制和影响网络机制,契合了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机制的运用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