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震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
摘要:黄河中游与下游、中原与海岱地区的早期文明是在交互作用中演进的,其族共同体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正是因四夷在中原的汇聚、相互融会而形成的。从五帝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东夷与华夏的关系既有由一方迁徙到另一方而呈现出“嵌入式”的融合,也有经过战争冲撞或兼并而发生的融合。无论哪种方式的融合,都不是单向同化而每每是相互展开的。夷夏互化融合的最终结果,是华夏民族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海岱东夷则越来越少,到秦汉时期海岱东夷已消失,完全融入华夏民族之中。
-
作者:殷剑峰(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105
摘要:有关人口问题与长期停滞的文献认为,人口老龄化使得意愿储蓄过多,意愿投资过少,进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因此需要通过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不过,这些文献忽略了人口负增长这一关键现象。日本被看作长期停滞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人口负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以日本为例,在一个简单的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非负投资约束和零利率下限,探讨在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资本产出比不断上升,资本边际产品和资本品相对价格不断下降,乃至整个经济陷入持久下滑的非均衡态的机制。由于无法阻止资本品相对价格的下跌,货币政策失灵,而旨在刺...
-
作者:本刊评论员(1);方军(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坚实脚步,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否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繁荣)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换言之,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理应而事实上承担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作出何种贡献?
-
作者:路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经济在21世纪最初十几年的高增长是一个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但这场高增长的原因迄今没有得到充分讨论。研究表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基础结构之下,以工业体系为载体的有用知识体系和社会能力的累积性成长。这个累积性的演进过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而在21世纪初出现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在一系列有利的条件下,蕴藏在中国工业体系和中国人民之中的能量得以迸发。这种能量的内在经济机制可以由递增报酬来解释,而使其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条件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民广泛参与。因此,对于中国经济...
-
作者:姜辉(1);林建华(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要: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把握是一个重大课题。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不断变化、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又是分阶段演进、阶梯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及阶段划分理论,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历史任务进行主动探索、...
-
作者:陶飞亚(1);邹赜韬(2);杨恩路(3)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上海200444;(2)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上海200444;(3)上海大学毒品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444
摘要:美国是1918大流感的重灾区。“战事优先”的国策、空前规模的练兵以及世界范围的军队调动和交战给疫情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防疫力量。史无前例的疫情使美国社会陷入极度恐慌,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疫情“地理溯源”,有些媒体将本应属于科学范畴的“流感溯源”变为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流感污名”,“西班牙流感”“俄国流感”“德国投毒”“中国瘟疫”等说法相继登场。不合理的大流感“地理溯源”在当时就受到美国医界有识之士、乃至中国医学专家的质疑。疫情结束后,大流感溯源成为纯粹医学科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寻找导致疫...
-
作者:朱凤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主要取材于春秋列国史书、约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左传》《国语》中所见“昭穆”,其义即同姓男性宗族成员间之“辈分”,作为修辞手法,或使用“甲之昭”与“乙(即上边之‘昭’)之穆”上下相应之文句形式,此时之“昭”“穆”即相当于称子辈。礼书中约成于战国中期以后的篇章与汉人注释,除仍保留以上文义外,更将“昭穆”解释为每个男性宗族成员固定的表示辈分的名次或身份,隔代轮回,即所谓昭穆制,并相应地释为宗庙、墓葬的排列规则与祭祀时用尸之制。这种所谓昭穆制已与“昭穆”初义不尽合,并且在迄今所见金文及考古发掘、调查资料中得不...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此为《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的首次,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根据评选活动章程,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
-
作者:王天恩(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44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关于信息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主要从立足于信源到立足于信号,再到立足于信宿的信息理解过程。三类基本的信息理解为信息理解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将三类信息理解看作三个“桥墩”,就可以架起通向信息更到位理解的“桥梁”,超越目前关于信息普遍的信息编码理解。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展开中,信息的感受性关系日益开显: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基于物能的感受性关系,其成熟形态即信宿和信源间的感受性关系过程。而作为机器信宿与信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及其发展使信息不断展开,从而不仅涉及哲学和...
-
作者:徐良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可以互为补充。一方面,文献记载为考古发现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模式,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文本性;另一方面,两者在研究资料、方法、视角和历史学阐释与叙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日渐成熟和研究成果的飞速积累,基于史前时代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对原史时代文献记载文本性的认识,对于中国上古史研究来说,唯有认清并摆脱传统的文献导向的“证经补史”思维方式,以考古学为本位,结合可信度和准确性经过严格论证的文献史料、人类学与其他多学科成果,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