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南客
摘要: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社会学概论性读本,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它们或是将社会学理论中的主要范畴,概念按"静"和"动"的分析串列而成,或是概述社会学的理论形成和实际运用。而《现代社会学》并不满足于此,它力求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本身作进一步的透视剖析,试图提炼出一些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著由三编组成。第一编——社会元素论,以社会的基本单位"群体"的逻辑起点,论述了"群体、需要、规范、互动"四种主要的社会构成要素,第二编——社会组合论。
-
作者:郝立新
摘要:近年来,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论著日见增多,其中不乏佳作,但从方法论看一般都有史论分离,即历史研究与理沦研究相脱节的缺点。不少思想史著作类似马克思著作的串讲,缺乏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结构的深入分析,使历史变成了死的东西;而一些研究原理的书又往往局限于马克思著作中的"经典"表述,热衷于概念演绎,缺乏对马克思思维逻辑的动态分析,使理论流于空洞。其结果,都(?)从总体上科学地说明马克思的历史观。陈先达教授的新著《走向历史的深处》与此显然不同,它注重以论带史,史论结合,既着力从凝结的形态上去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结构,也尽...
-
作者:许志英
摘要:"五四"以后,从文学革命走上社会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不止张闻天一个。但成为领袖人物以后,仍然关心新文学运动的,瞿秋白之外,就要推张闻天了。但是,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更谈不上研究。程中原同志于1983年发表的《"歌特"为张闻天化名考》一文,发掘出了张闻天化名歌特所写的文章《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可以说是这方面研究的一大突破。此后。
-
作者:傅白芦
摘要:曾钊新所著《人性论》是我国的一位中年学者以一人之力而完成的第一本探讨人性理论的专著。如所周知,人性理论的研究,曾在我国学术领域内成为一个禁区。而钊新同志却不畏艰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勇闯禁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性理论的研究,对有关人性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逐个进行探究,斐然成章,结集成书。这是值得称道的。人是什么?在阶级社会里有无共同人性?如何按人的方式生活?本书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全书设"总论"、"发展"、"关联"、"正身"四篇,共十六章。《总论篇》回答人性的定义、人性的特征、
-
作者:杨焕章
摘要:这部巨著论述了从19世纪上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解放道路的探索,到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和南北美洲各国的传播和发展,这半个多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基本历史过程。在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同类著作中,它以其材料丰富、分析透彻、观点清新、逻辑严密等明显特点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注目,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参考书。该著很好地贯彻了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基本概念推演的逻辑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致起来了。
-
作者:唐一得
摘要:以前,我常听哲学系的教员和学生说,哲学的范畴篇实在难教、难学。甚至还有人戏称范畸篇为"犯愁"篇。自然,以理性思维见长的哲人决不会止于"犯愁",必欲用理性之光洞照哲学范畴神奇奥秘的底蕴,使之明白易晓。我将这方面的工作称之为解"愁"。童浩同志主编的《哲学范畴史》就是一本旨在诊治哲学范畴疑难杂症的书,一本解"愁"的书。近些年来,哲学界在对范畴的个案研究方面,其中包括提炼新的范畴,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象该著这样对哲学的主要范畴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考察的书,并不多见。
-
作者:黄德志
摘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共分七卷。继先秦、秦汉卷之后,魏晋南北朝卷业已问世。该卷除绪论之外,分魏晋玄学的产生、王弼的贵无论、阮籍嵇康的自然论、裴頠的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列子》与《列子注》、魏晋玄学和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东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社会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问题的讨论和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教的斗争和融合,凡14个专题,共59万字。
-
作者:程宜山
摘要:张岱年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的哲学史著述如《中国哲学大纲》等,出版印行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代表性哲学著作,却一直积之箱箧,未曾问世。最近。
-
作者:赵子祥(1);曹晓峰(1);王策(1)
作者单位:(1)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西方社会学家有关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评介,认为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不仅是分析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对阶级、阶层理论研究提出的实际需要。文章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社会学关于阶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的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即从抽象的概念范畴到具体的阶层划分指标的研究;从阶层的静态结构研究到动态结构的研究;从单一的描述性表面研究到多维的深层研究。
-
作者:张岱年;朱贻庭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2)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教研室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自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过程作了简要的描述。作者还基于对中国古代'宗统'—'君统'—'道统'三位一体的认识,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六个主要特点.1.人道'爱人'精神屈从于宗法等级关系; 2.'人道'直接由'天道'引出; 3.以德性主义为人性论的主流;4.'重义轻利'的道义论是价值观的主要倾向;5.道德与政治一体化;6.道德修养论和道德教育论特别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