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克剑(1)
作者单位:(1)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和"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价值尺度入手,揭示了马克思历史观的价值取向,确认这一历史观的生机在于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注——对现实的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关注。文章把"个人自主活动"的概念规定为马克思历史观所固有的价值坐标的原点,从这里出发对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范畴及整个逻辑系统作了价值透视,并探讨了同一历史观的逻辑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总体关联。文章认为:"个人自主活动",现实的个人不断向"有个性的个人"的提升,既是一种赋有时代感的价值定向,也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所缘,因此是马克思历史观...
-
作者:王锺陵(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较少人研究的玄言诗的阶段的划分、类别以及玄言诗的兴起及其走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认识,即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玄言诗阶段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虽然,玄言诗也有一定数量的较好的作品,而不可一概抹倒,但更重要的,则不在于玄言诗本身的某些成就.而在于因其消释功能使诗歌在东晋至南朝之间在那种追寻自得情趣和尘外之思的玄淡诗风中,开启了对自然声色的描写。是迁逝感的逐渐淡退,方使自然景候等外物的描写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又因对外物刻画的需要,而刺激着对语言表现艺术愈益精致的讲求。玄言...
-
作者:黄进(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在系统回顾和考察我国冲突法立法的基础上,就我国冲突法的体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一个初具规模的冲突法分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作者论述了这一分支体系的原则、结构和内容,并指出了健全和完善这一体系的方向和途径,即加强冲突法立法的预见性、及时性,充实不详尽的内容,消除冲突法自身的冲突,重视和开展区际冲突法立法,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立法协作。
-
作者:汪堂家(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自我概念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把握自我概念是理解笛卡尔哲学的关键。作者详尽分析了笛卡尔自我概念的基本涵义及其在欧洲哲学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笛卡尔把"自我"作为哲学探讨的主题,从而促使人们把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本身,这标志着自我意识在近代哲学中的觉醒。由于突出了"自我",笛卡尔对上帝有所贬低,从而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自由精神和主观能动性。作者还考察了笛卡尔的自我概念在欧洲近代哲学中的嬗变,从而指出,就笛卡尔提出自我概念这一近代哲学的主题而言,他是近代哲学的开创者。
-
作者:于光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从分析所有、占有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所有权、经营权以及"两权分离"等提法,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作者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是可以分割的。这种分割会发生种种复杂的情况。在对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进行的改革中,所要解决的其实就是一个经营权的归属问题,即由怎样的主体来掌握经营权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最为有利。我们要更多地在经营权上大作文章。
-
作者:张曙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中总结出经济与贸易相互关系的若干有益的经验,然后分析我国经济和贸易相互关系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贸易战略和政策选择的几点设想:首先,需要重新认识贸易在大国经济发展及其结构转换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建设强大的出口产业,发展中国的垄断性出口商品;再次,实行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相交叉的"十字型"国际分工和出口战略;最后,制定和实施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体制和政策。
-
作者:林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鲁迅青年时期对于整个民族如何奋发前进的精神契机方面的思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经过较长时期发展的结果。文章通过与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的比较分析,论述了鲁迅关于"人"的精神契机方面的各个命题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延续性与独创性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分析了鲁迅同一时期提出的两个重要命题:"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内在矛盾。认为前者——通过每个人个性意识的觉醒达到群体意识觉醒,是通向个性解放的顺畅而准确的逻辑;而后者则片面强调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从而导致了鲁迅早期忽视和排斥"民主"与"法制"形式...
-
作者:赵璧如(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近年来国内哲学论争中确有一种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否定列宁的反映论的思想倾向,"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选择"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论点。本文针对这一倾向,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角度提出商榷。文章指出:反映概念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在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中是通用的,其本质区别在于能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列宁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心理科学也证明了能动性是反映过程所固有的特征,反映是具有创造性功能的;反映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选择性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用选择来取代反映。文章指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列宁的...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刊,创办于1980年1月。这个刊物的编辑方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国内外社会历史和学术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服务。本刊除发表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论文,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题研究成果外,还发表书评,读书笔记。
-
作者:夏勇(1)
作者单位:(1)武汉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
摘要:本文从自由的存在和实现有赖于一定的法律秩序的认识出发,就西方新闻自由的实现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和现实的考察与剖析。作者指出,新闻关系是由新闻界、政府和公民三方构成的多重利害关系,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绝对地代表社会利益或个人利益,他们都需要新闻自由,又都有可能危害新闻自由。要建立使新闻自由理想得以实现的严谨的新闻法律秩序,就必须用新闻法律来公正平等地调整这种利害关系。为此,首先必须解决有法可依和法律可依这样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并形成将新闻自由理想内化于其中的新闻规范体系,包括新闻关系规范、新闻关系调整规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