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洪林
摘要:黎澍去了。他一生为真理而斗争,晚年思想越发敏锐。中国思想界多么需要这样的理论家,然而他却突然倒下去了。他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逝世,给历史研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作为一位为真理奋斗终生的理论家,他的逝世给中国思想界造成的损失尤其巨大。
-
作者:宋德华;刘圣宜
摘要:1988年是戊戌变法90周年、康有为诞辰130周年,梁启超诞辰115周年。为纪念戊戌维新运动及其领袖人物,并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中国史学会和广东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戊戌变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88年11月12日至16日在广东省南海县和新会县两地举行。
-
作者:杨国荣
摘要:在现代中国,疏解古典哲学者多不胜数,介绍西方哲学者亦不乏其人,但象冯友兰那样真正形成自己体系的哲学家却是风毛麟角。冯氏一生横涉中西两大哲学领域,并通过融合二者而独树一帜。然而,多年来,国内哲学界对冯友兰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除了武断的批判和零星的评价之外,很少能够看到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之作。令人欣慰的是。
-
作者:仲伟民
摘要:人们常常埋怨历史研究不是走进了实证主义的死胡同,就是被束缚在了教条主义的框框中。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传统史学中方法的单一化和思维的凝固化。近年来,史学界的一支生力军——社会史研究的崛起,打破了史学领域中死气沉沉的局面,显得颇有生气。宋德金著的《金代的社会生活》一书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金朝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解放以来,学者们虽然对金朝的历史作了一些研究,但总的看来,研究尚很薄弱,而且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不尽合理。正如作者所说,许多通史论著大都以宋史为中心,附带的述及金史。
-
作者:四川体改所政府经济行为研究课题组
摘要:本文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塑造一种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塑造一种政府,各种经济体制之间最值得重视的差别莫过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必须以保证市场调节的基本"自然生态"为前提;政府在与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交往中,必须遵循通行的市场交易规则,不能要求经济主体舍弃自己的正当利益而服从于社会目标。作者认为,改革的实践将实际分解政府先前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职能,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的,将交由"看不见的手"来完成;属于企业内部的事务,则转归企业自身决断;政府与企业间的直接联结只表...
-
作者:唐一得
摘要:该书是一部比较全面、深刻地发掘《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即《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大纲》,《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为15章。第1章带有序论性质,主要评述《资本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确立研究《资本论》历史观的方法论;第2、3章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第4—8章,在首先并着重研究物质生产问题的基础上,把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统一起来加以考察;第9、10章考察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第11—14章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主客体理论。
-
作者:李继宗(1);李曙华(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2)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系
摘要:本文首先对时空观发展的历史给出了清晰的勾勒,然后系统地介绍了新近科学的重大发现:'内部时间'概念。'内部时间'不同于牛顿的绝对外部时间,也不同于爱因斯坦的相对外部时间,它内在于人和自然的事物之中。它与系统的演化密切相关,是系统的内部参量,并且是一切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内部时间'是具体的、有限的,它本身也在演化着,并且具有层次结构。与这种具有动力意义的时间相应的是有组织有机能的空间,而新的时空结构一旦形成,系统的内动力就启动了。文章认为'内部时间'的提出正在深刻改变人们关于物质、存在、实在性、客观性等一系列基本...
-
作者:张文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就法治对商品经济的内在依存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商品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形态所需要并决定的法律规则.无论在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都不同于自然经济形态和产品经济形态各自所需要和决定的法律规则,量的差别反映出社会生活规则化、法律化的程度,质的规定性的不同则使法治与专制泾渭分明;商品经济孕育的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和自由观念等,是法治的文化基础;以商品经济关系为内容的民法是法治的真正法律基础,民法中的人权、所有权和平等权是现代公民权利的原型,...
-
作者:林同奇(1)
作者单位:(1)北京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比较详细地评介了当前在美国学术界影响颇大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的文化概念和分析方法。格尔茨认为,"文化"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文化的符号性、公共性和系统性。把这三方面的含义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文化的"本文性"。"本文"所指的范围远远超出语言文字,概括了一切据以解释人类生活之意义的各种人类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甚至涉及宇宙的本质。格尔茨还提出了"深度描绘"方法,即对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对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进行层层深入地描绘和分析。格尔茨提出的上述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学者从事文化研究具有...
-
作者:梁治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有学者认为,"礼"即是中国古代的"自然法",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认为,"礼"并不是"自然法",中国古代不仅没有西方那种有着神圣渊源的"自然法"观念,而且根本缺乏产生这种观念的超验思维背景。"自然法"的观念在西方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中国古代法以至古代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是"法自然""法自然"观念是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秩序观,它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是自然的而非理性的。不了解"法自然"这一观念及其本质,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法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