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桂林
摘要:对于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进行切实深入的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项重要和迫切的任务。胡光凡同志的《周立波评传》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倾其八年精力写成的这本书,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本用传论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描述和评论周立波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专著,并于1988年荣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表彰奖。该书资料翔实、见解新颖、辞情并茂、传论交辉,体现着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探索精神以及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真挚深厚的崇仰之情,是一部值得向学术界与广大读者推荐的好书。作者为了深刻准确地记叙一个"...
-
作者:蔡济生
摘要:在学术专著出版十分不正常的情况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章伯锋的《皖系军阀与日本》和赵金钰的《日本浪人与辛亥革命》。这是两部题目虽异而内容却密切相关的关于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拓荒著作,它们的问世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欢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由于档案散失,资料分散,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袁世凯死后出现的皖系、直系和奉系等几大军阀集团,为了争夺北京中央政权,巩固其统治,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奉行妥协麦国政策。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日本的支持下,从1916年6月至1920...
-
作者:郑凯堂
摘要:赖永海同志的《中国佛性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佛性问题的第—部学术专著。所谓佛性,讲的是佛的本性以及佛教徒能否成佛、怎样成佛的问题。它是佛教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即佛性思想或佛性理论),中印两国佛教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深入研究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能帮助我们弄清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区别和发展,并能帮助我们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社会思潮。佛性问题非常复杂,这不仅是因为佛教经籍浩瀚,而且佛教各宗各派对佛性的称谓、释义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部经典因其来源不同、译者不同,对佛性的见解也不相同;加之,佛性问...
-
作者:陈建新
摘要:近年一度掀起热潮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研究,在我国似乎冷落下来。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一书,为开拓"三论"研究的新天地作了有益的尝试。全书共九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第二两章为第一部分,回顾了三论的诞生历程,阐述了三论方法的一般特点和基本原则。第三章至结束语为第二部分,从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社会管理、社会生活、新技术革命和改革与开放等方面,探讨了"三论"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第三章也可看作前后两部分的过渡章节,所论系统思维方式的兴起,既是"三论"方法的深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一...
-
作者:余劲松
摘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国际投资法的专著,自1985年7月第1版发行后,又于1987年6月修订再版,并被国家教委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发行,评选为教材一等奖。这部力作密切联系中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实际,对国际投资法进行了系统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城中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无论在研究方法上、学科体系上、学术理论上都有突破和创新。在该书中,作者从事物的客观联系出发,运用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把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来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国际投资法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
-
作者:韩德培(1);黄进(2)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2)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区际法律冲突问题是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将来实现了香港、澳门领土的回归和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从而形成了复合法域国家后所产生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使这种区际法律冲突发生在单一制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下、三大法系间和四个差异很大的独立法域之中,加上各地区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使得冲突法中作为平等主体出现的、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四个地区间的法律冲突显得异常复杂和独特。由此作者提出,作为过渡,四个地区可首先类推适用各自的国际私法;然后,在各地区充分协商和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区际冲突法将是解决上述区际法...
-
作者:路风(1)
作者单位:(1)国家计划委员会消费市场司
摘要:本文对我国社会基本组织的成因、特性和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单位的雏形产生于革命根据地最初的经济,社会和文教组织,并在建国之初,随着党的组织系统向一切社会组织的延伸而被最后确立起来。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作者将这种组织形式的结构定义为"单位体制",其基本内涵是:一切微观社会组织都是单位,控制和调节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由与党的组织系统密切结合的行政组织构成。作者以改革前的一个国营工厂为例,深入揭示了单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性.进一步指出,尽管单位是以现代产业为主的国营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其多功能、非...
-
作者:黄淑娉(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摘要:我国50年代进行的民族识别是一次全国性的有民族学参加的民族调查研究活动。在这样大的范围中进行民族体的甄别研究,是世界民族研究史上的创举。本文对民族识别进行了再认识。作者认为,我国民族学学者在民族识别中坚持了科学精神,对于预设的理论作了重大调整,其中包含了涉及民族学根本问题的理论胚芽。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民族学面临着发展的新阶段。民族识别对于民族学这一新阶段发展方向的启示是:1.应当把研究重心由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转向民族文化研究。2.应当加强民族学的理论研究。
-
作者:周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欧洲社会保障形式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保障在欧洲古巳有之,最早可追溯到6世纪古罗马的城邦社会。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最先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俾斯麦执政时的德国,它是以发展生产为目的、以稳定社会为直接目标.自上而下进行的。英国则是经过18、19世纪自下而上地发展.于20世纪初形成了全面的社会保障。20世纪以来,欧洲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引起了社会保障的深刻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国家普遍承担起社会保护的责任,通过立法及行政机构保证社会保障的实行。作者指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以及各社会党的活动是引...
-
作者:董楚平(1)
作者单位:(1)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一篇在屈原研究领域中着重作个性探讨的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对于一个开创了整整一个文学时代的伟大诗人,只满足于从社会、历史等方面作一般性的探讨,尚不足以穷究屈原之所以成为屈原。本文以众说纷呈、争论很大的屈原之死为契机,以屈原本人可靠性最大的作品为依据,联系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屈原自沉的原因作出了新的进一步的解释;同时也就说明了进行深一个层次的研究屈原的必要性。文章中论断,坚持人格的完美是屈原自沉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屈原的品格,气质等进行了探讨,从古今中外的时空范围作了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伟大的文学天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