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柏梁(1)
作者单位:(1)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中国戏剧史教研室
摘要:本文试图对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系统的探讨。作者从悲剧起因于欲望、悲剧冲突的程式化和悲剧意境追求的核心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同时,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照,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共通性,揭示了中国悲剧更多的特殊性。
-
作者:杜继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中国佛教是由汉族僧俗文人和侨民游僧,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自东汉末年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娄迦谶始,来自希腊、波斯.中国古文化交汇地的中亚、西亚诸国和天竺、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古国的域外僧侣以及我国新疆于(?)、龟兹、疏勒的名僧纷纷到内地译经传教,中国佛教融进了多民族的思想文化,两晋与十六国以后,五胡进入中原,少数民族政治家把奉佛作为入主中原的南面之术,大力支持佛教,从而成为当时推动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力。隋唐佛教诸宗形成,多数宗派的创立者与非汉族僧侣有关。为陈叔宝、杨广等末代帝王欢迎的三论宗创始者是安息人吉藏.为...
-
作者:鲁品越(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所谓主体指人的精神主体。文中论述了实践如何建构主体结构以及主体如何能动地反映世界的问题。主体结构分两大层次:深层的目的层次和表层的工具层次,它们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多级结构。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在深层目的层次指导下,由表层工具层次进行的,它用内化了的客观关系与法则来组织经验信息,精神地重建客观世界,以得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而其结果又由人们的实践来检验。文中对工具主体结构的建构过程的分析,指出了主观的时空数量构架、逻辑和方法论以及社会交往规则的实践来源。而文中对目的主体层次建构过程的探...
-
作者:古祖雪(1)
作者单位:(1)中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作为对何祚麻先生对所谓"认识的主体论"的批评的评议,提出并讨论了认识主体(?)三层次(或三含义)的观点,即认识对象的主体性,度量表现的主体性以及知识体系的主体性。文章指出,承认认识的主体性,恰恰是把认识当作人的认识去理解。它不仅不会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相反还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前提。否定或者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只能使认识论退化到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
作者:湛垦华(1);孟宪俊(2);张强(2)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2)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分歧是系统演化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使系统自组织演化产生复杂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分歧与系统自组织的关系及其作用的哲学意义:一、分歧的普遍存在及其一般内在机制;二.分歧作用的决定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关系;三、分歧作用的基本形式;四、分歧对系统自组织的基核与奇点的重要作用;五、分歧点影响着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结构方式。
-
摘要:~~
-
作者:陈旭麓(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以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因此,义和团运动历史地具有一种非理性的外观。义和团运动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表现了旧式小生产者在民族自强和近代化变革的重合交织面前所产生的迷惘。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而它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庚子事变之后,由传统意识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逐渐解体,由此又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在20世纪开始之后成为时代的主...
-
作者:袁行霑
摘要:拙文《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195页)有几处史料和校勘的错误。其中有的我于发表后即已发现,有的是承周凤章同志指出后才注意到的,今一并更正如下:
-
作者:左牧华(1)
作者单位:(1)吉林省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
摘要:本文从适度人口的概念、适度人口的精确计算、适度人口理论的研究方法、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联系和区别、阶级局限等方面,对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进行了评述。文章不同意那种把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看作是"马年萨斯人口论的变种"的观点,认为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批判和超越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借鉴索维适度人口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适度人口定义,并讨论了我国适度人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作者:黄进;肖永平
摘要:中国的全国性国际私法学术活动始于1985年。该年8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发起并和贵州大学法律系在贵阳市花溪共同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国际私法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开始酝酿成立全国性的国际私法学术团体,成立了"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筹备组"。1987年10月,全国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教学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已先后于198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