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茂生;何煦
摘要:从规范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资金使用效益状况,对宏观经济的有效增长、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刘溶沧同志的《社会主义资金使用效益研究》一书。
-
作者:陈荣耀
摘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王慎之教授所著《中观经济学》,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理论园地绽开的一朵新花,读后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倍受启发。 (一)中观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中观经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经济科学。中观经济的含义。
-
作者:洪峻峰
摘要:在当前文化讨论的热潮中,汪澍白教授推出了一部颇具特色的新著——《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这是他继专著《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后,从近代中酒文化论争的角度,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成果。该书集有九篇论文。前八篇,作者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毛泽东早期的政治活动,历史观、美学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最后一篇《蔡和早期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
-
作者:赵敏俐(1)
作者单位:(1)青岛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心理习惯入手,论述了秋与中国文学相思怀归母题的关系,并由此探讨了相思怀归意象的变化形态及其哲学内涵。作者认为,秋与中国文学相思怀归母题的关系,发端于中国古老的农业经济形态下眷恋土地与家庭的农民心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冬窟夏庐的生活方式与婚姻等生活习俗。而牛女故事的传说和悲秋的生命意识出现于相思怀归母题之中,则从客观物象和人生哲学两个方面标志着这一母题的成熟。秋与中国文学相思怀归母题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审美观念及其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
-
作者:叶秀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侧重从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欧洲大陆近代和现代的哲学思潮出发,分析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在反对欧洲近、现代传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福柯对西方近代"逻辑主体性原则"和现代"历史主体性原则"的批判,使他的考古学意义下的人及其思想产品最终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而成为一种关系的总和,从而使知识考古学在更深到的层次上打击了西方哲学中人类中心论传统。人的思想、知识、科学失去自身独立发展的连续性,而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关系和制度之中。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在知识考古学意义下"话语"的陈述性特征,使它与语言学的句子、逻辑学的命题区别...
-
作者:杨启亮(1)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
摘要:本文评价了古典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和教育过程观,兼与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作了跨文化的分析比较。作者认为,古典儒学的人本不是个人或自我的人本,其教育目标以超功利的道德为核心,其教育过程模式则为社会→自我。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以自我价值实现和潜能发挥为核心,过程模式为自我→社会。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对它们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
作者:马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考察了建国40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从社区研究的角度讨论了其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强调指出:集市贸易和乡镇企业是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两个支柱。文章论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几种主要形式,政策因素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以及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
作者:张秉楠(1)
作者单位:(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本文根据对《论语》有关章节所作的时序考察和其它文献记载,把孔子的思想分为三个发展期:他37岁自齐返鲁为前期与中期的分界,60岁居陈为中期与后期的分界。孔子前期立论多与礼有关,有关仁的主要论述则集中在中期,"中庸"、"中行"是他居陈以后的新提法。因此,其思想演进当以"礼——仁——中庸"为基本脉络。这一进程不仅符合孔子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大体符合孔子对自已思想的演进所作的表述。这一进程使孔子思想呈现阶段性差异,但其中心仍然是仁,仁不仅对礼起制导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庸的提出也是为了在存在社会矛盾的情况下更切实...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摘要:本文从理解科学的'哲学'是什么、哲学理解的'科学'是什么、哲学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美国当代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观,指出其核心观点是:把科学哲学视为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作者认为,这一科学哲学观代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合流的趋向,它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研究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观,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总体进程及其内在的否定性,总结其经验教训,更为深沉地思索和锤炼我们自己的科学哲学观。
-
作者:厉以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摘要:本文区分了环境破坏过程中的受害概念和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受害概念,论述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受害补偿原则和补偿方式。作者还就直接补偿费用的最终负担问题、充分补偿与不充分补偿的判断问题、对不可挽回的损失的补偿问题、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破坏的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