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费孝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半个世纪前,本文作者为了解内地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寻找改革内地农民生活状况的办法,曾同张之毅在云南滇池周围的三村(禄村、易村、王村)进行了社区调查。前不久,作者重返旧地,对其50年来的社会变迁作追踪调查。本文概述了作者在这一调查中的所闻、所见和所感。从本文的概述中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中,这些村子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村子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之过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又带有各自的特点,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云南三村的变化,也是中...
-
作者:王天思(1)
作者单位:(1)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重新刻画因果概念的基础上,对因果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原因是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效应及其痕迹。原因的作用和结果的形成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原因和结果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这是事物过程的决定论方面:而因素和结果间的联系则是或然的,这是事物过程的非决定论方面。二者构成事物过程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具体统一。原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确定性,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基础:因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非确定性,则表明或然性是世界过程更根本的特性。机械决定论的因果性只是简单情况下的一种特例。只有在对...
-
作者:陈振明(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摘要:本文的第一至第四节,从技术与理性、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与人的未来等四个方面,评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埋论观点。指出:从40年代开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日益用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来代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着眼点是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作用,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异化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如何造就单面社会、单面人和单面思维方式的。本文的第五、六节,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社会学理论与技术统治论及其它西方技术社会学流派加以比较,进一步揭示其作为技术统治论的一个变种的反...
-
作者:陆剑杰(1)
作者单位:(1)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摘要:本文认为:历史创造活动中的选择机制,是主体意识的选择性与实践物质条件的非选择性的统一。客观环境的可能性空间、主体需求的多层次结构、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多重组合,决定了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意识具有可选择性;而客观可能性空间的边际制约、主体需求体系的边际制约和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边际制约,则规范和限制着人们的选择活动与能力。同时,主体的选择性还受客观可能性空间结构和主体需求体系结构的双重结构性制约。因此,主体的历史创造活动既有可选择的一面,又有不可选择的一面。历史创造活动中的"选择"是:历史创造者主体,基于主客体及其相...
-
作者:王钟陵(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神话思维的历史上限、坐标及走向进行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关于马克思认为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的提法应予终止,因为这一提法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神话产生的历史上限应在中级蒙昧社会的晚期,亦即早期智人阶段;神话思维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所处的坐标系可以表述为;一方面人类的社会组织已萌生并正在发展,这是社会因素,另一方面人类的抽象能力正在抬头,这是精神因素;由此决定了神话思维的两个走向;一是动物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具体思维因素的由盛而衰,二是社会因素即概括性因素的日益增长。文章还对黑格尔等人关于神话的思想进行了...
-
作者:柳树滋(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就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主体性介入现代科学认识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个问题是哲学上的三岔路口,对此存在三种基本的哲学观点,即"抽象客体论"、"抽象主体论"和"主客体统一论";测不准关系并不能为前两论提供科学根据,只能为"主客体统一论"提供科学根据;文章强调主体性介入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具有客观性。
-
作者:崔大华(1)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在印度佛学思想被中国传统思想所理解和消化,转化成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中国佛学过程中,庄子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天台宗、华严宗的"判教"与庄子的历史观念;天台宗的"性具实相"、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与庄子的整体观念,禅宗的"识心见性"与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中国佛学不同于印度佛学的独特理论与庄子的思想相通或契合,作了具体的考察分析。
-
作者:江锡铨(1)
作者单位:(1)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现实主义新诗前3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略的考察。文章认为,现实主义诗歌也同样需要认真处理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关系问题;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发展是和中国的社会条件与历史需要相联系的;是和借鉴与吸收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艺术经验并克服自身存在的局限相联系的。文章论述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也同样是主流,它比其他流派具有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具有更丰富的精神风貌与更广阔的美学包容性。
-
作者:贺麟(1);董乃桂(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马克思的晚年在理论上是个谜。许多研究者对他在这一时期没有著述感到困惑不解。马克思的反对者一般认为,青年时期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创作的高峰,到了晚年,他那曾经汹涌澎湃的思想海洋已日渐干涸,所以,马克思不得不退出理论舞台。例如胡克、弗洛姆都持这种看法。而马克思的学生、战友及其后继者则用健康原因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理论上的这一现象。例如梅林就是这样。
-
作者:张建军(1)
作者单位:(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王干才同志《矛盾含义辨析》一文(《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辟专节批评了用"不确定性"取代"矛盾"在辩证法中核心地位的观点,评析了这种"取代论"的各个主要论据,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