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石松(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本文就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这一国际司法协助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作者具体界定了外国法院判决的含义和范围,考察分析了请求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主体、期限和方式,介绍评论了国际社会和我国在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并简要论述了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程序问题。作者针对我国在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方面的立法状况和司法实践,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关改进性建议。
-
作者:马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人口迁移的一些特点,并将其模式概括为:国家运用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和行政机制等中介因素控制迁移人口的数量,引导人口迁移的方向,影响迁移人口的构成,强化计划型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抑制自发型的自组织人口迁移,以便达到人口再分布的变化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文章根据当代我国人口迁移所处的历史阶段,指出人口迁移的旧模式必然转变为新的开放模式。开放模式应是职业转变、居住地类型转变以及城乡之间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统一。对人口迁移的调节,应是行政机制控制和经济功能调节兼施,以达到人口迁移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
-
作者:文兴吾(1)
作者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对论时空观念革命的实质以及相对论时空理论与相对论科学体系的内在联系的把握,阐明"四维时空"是狭义相对论时空理论的完善形式,指出爱因斯坦"尺缩效应"不是狭义相对论的科学内容;从而对"狭义相对论能否成为‘认识的主体论’的科学基础"的问题,得出否定的结论。本文可看作是对何祚庥《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中有关狭义相对论部分的必要补充。但是,对于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在狭义相对论问题上发生理论混乱的原因的认识,本文与何祚庥先生的看法不同。
-
作者:王小盾(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南北方音乐文化的关系。通过对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南乐北渐运动的考察,从中国音乐南方化的方面论述了中国音乐风格和文化精神的形成。作者认为,东西方向的音乐交流,对中国音乐风格固然有很大的影响,但还必须注意到中国音乐自身之中存在着南北方向交流的运动。在这一交流运动中,由于南方音乐的相对独立,它不仅对北方音乐的补充及其艺术形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它总是作为汉民族音乐的代表,同化了外来音乐。中国音乐的风格正是依托这一运动而得以形成。
-
作者:李国霖(1);李子彪(1)
作者单位:(1)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广州市初中学生文化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分析和探讨。文章将广州市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政治倾向、道德观念等放在校园文化及整个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观照,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带给学生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指出,加强正面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
作者:卫兴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本文评析了描述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和新经济体制特点的各种提法,认为只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提法,才最好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制度和新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接着,文章又进行了追踪分析,深入探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际根据,包括结合的共同基础和经济原因,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类型和形式,还从理论上批评了在上述问题上广为流行却并不恰当的看法和提法。
-
作者:乐国安(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论上的贡献、方法论的缺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受信息论、计算机科学深刻影响的产物。它的出现克服了行为论心理学的偏颇,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对促进'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它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难以揭示人的本质属性的各个方面。
-
作者:李思孝(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进行了述评。其中着重提到的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文艺思想,法兰西学派的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文艺思想以及英美学派的"文化唯物主义"的文艺思想。文章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多,观点庞杂,他们所作的探讨虽然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其中许多却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
作者:刘新宜(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本文对张奎良同志《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一文中的两个论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两个论点是:一、认为马克思晚年之前考察社会历史发展时,使用的是单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线性决定论";二、马克思晚年考察社会历史的尺度除了上述"线性决定论"外,"还把人道主义原则提升为历史的尺度,这是在新的基础上向他早期实践人本主义的复归"。本文认为,上述两个论点曲解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虽然把物质生产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从来也不否认上层建筑及其它非物质生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也起一定的决定作用。...
-
作者:李银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周军同志对拙作《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一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关注,令人十分高兴,因为笔者写作《标准》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国外社会学界已广泛采用而国内尚未推广的对数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加以介绍。周军同志指出以刊登征婚广告者推论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是否合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