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理解语言涉及词类、语序、层次,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等因素,并从基本单元,运算关系和优先级三个方面比较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差别,反映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困难之所在。然后,文章分析语言理解和下棋游戏在运用规则和策略上的相似性揭示理解语句意义所调用的两类规则及其特点;证明语用推理具有非单调性的逻辑特征.提出采用非单调逻辑来为计算机理解会话含义提供一种形式化的机制。最后,文章讨论常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提出通过语言学刻划把部分常识形式化的新思路;并对语料库语言学和并行加工这两种新兴的自然语言的理解范式...
-
作者:郑家栋(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评述了牟宗三通过吸收和改造康德哲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把'道德的形上学'视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极大地突出了'心即理'的原则,由此建立了他高扬陆王而贬损程朱的新道统论。他用儒家的本心性体概念诠释和改造康德的自由意志,通过论证人可有智的直觉、本心性体是绝对的无限者,思辨地证明道德实体与宇宙实体的同一性,而这一证明正是康德所批判的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翻版。他用'道德良知自我坎陷'来说明从'无执的存有论'到'执的存有论'的过渡,把科学的认识及其根据问题提升到存有论的层面加以...
-
作者:王鼎咏(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
摘要:恢复我国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作者在本文中回顾了GATT这个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评介了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且分析了我国重返GATT的利弊得失,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和建议。作者指出,虽然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对GATT的活动有强烈的影响,但GATT确定的自由贸易宗旨和平等竞争原则基本上符合国际贸易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要求,因此不会因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而减弱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所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作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
作者:陈波(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S是P"句式中系词"是"的逻辑意义和哲学意义。作者区分了关于"是"的意义的八种理论,即存在理论、外延理论、内涵理论、相似理论、语用理论、扩大理论.同一理论、个别一般理论,并讨论了这些理论的逻辑和哲学后果。作者最后作出结论说:(1)对于"是"的意义的精确分析,不仅对于逻辑学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哲学也是重要的:这里隐藏着理解不同的哲学立场特别是不同的逻辑类型的秘密。(2)语言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想用一种逻辑或哲学理论统一地说明所有语言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够解释某类特定的语言现象的逻辑或哲学理论就有其存...
-
作者:陈连开(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摘要:建国以后,就研究客体的单位划分,中国民族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66年,以对少数民族的族别研究为主;1978—1988年,在继续深入进行族别研究的同时,展开了地区性的民族研究和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最近几年,又出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的综合研究。费孝通教授在对中华民族全局结构几十年学术思考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了上述研究成果,于1988年秋在香港中文大学作Tanner讲演,发表了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是一篇对中华民族结构全局进行宏观概括的力作。它俯仰古今,论据宏富,自成学术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
作者:郑海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企业组织学是一门刚刚从企业管理学中独立出来的新学科,其任务在于揭示企业组织的客观规律性。作者指出,企业组织是一个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由人和物所组成的有机体;企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围是企业组织体自身,而不包括其外部活动。据此作者提出了由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三部分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并简要阐述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
作者:郭齐家(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摘要: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它源远流长,曾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的开合演进。近百年来,由于东两方文化的交融汇合,儒学不再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仍然深深地潜藏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它作为文化之"根"或"文化基因",对民族文化自创力的褒扬和创造,往往借"传统"之力作用于文化深层结构之中。因此,儒学的研究始终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受到广大学人的关注。毕诚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领域致力于儒学的探讨,撰成《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
-
作者:宋养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通过改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是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关键。产权关系不理顺,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步入市场,也难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而产权关系的改革是多维性的,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依照全民财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进行理论的构思和技术的设计。为此,作者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构想了七种组织形式:分管制、一企两权制、法人产权制、股份制、企业产权转让制、兼并制、企业破产制;并且指出,这种新的产权组织,既坚持了公有制,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将使社会主义制...
-
作者:慕锡凡(1)
作者单位:(1)延安大学政教系
摘要:胡钧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的文章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为什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并使它最后巩固了自己,商品经济本身的发展是根本解释不了的。""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根源,应从生产过程的变化中去找,这就是劳动方式的根本改变,即把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运用协作劳动的大规模生产这个条件。"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这么五个起点:一是"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生产的历史前提。"二...
-
作者:姚玉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日本历史的研究不断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孙承著《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一书,独辟蹊径,从流通领域入手,考察了日本自幕末以来国内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由此探索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全书共分7章。作者在第1章《绪论》中指出,关于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形成过程的研究,学术界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涉猎,在战前及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国内市场狭隘论"非常流行,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了"国内市场扩大论"的观点,影响逐渐扩大,但遗憾的是,一直缺乏总体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