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定中(1)
作者单位:(1)人民日报社
摘要:早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于光远同志就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其后又进而形成和发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的观点。1992年3月到6月于光远同志在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又抱病有计划地连续撰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同年8月结集出版,取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札记)》(以下介绍引用本书原文时只注页码)。
-
作者:马大正
摘要:由中同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西域艺术研究会与瑞典国家民族博物馆、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3日在乌鲁木齐召开。10月3日至10月6日为学术讨论;10月8日至10月27日进行了学术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共提交著作5部,论文(或论文提要)39篇,译著1部。
-
作者:郑宗寒(1)
作者单位:(1)《求是》杂志社经济部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工业产品成本持续上升的原因,提出了抑制工业产品成本连续上升的措施。作者指出,工业产品成本上升有其合理的因素,如提高偏低的原材料价格、增加职工工资等,但也有一些非合理因素,如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企业规模效益差,劳动手段落后,工资成本上升过快等。针对这些情况,文章从宏观经济角度,提出了一些降低工业产品成本的意见。
-
作者:赵剑英
摘要:1992年12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40多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现将会议所讨论的内容择要综述如下。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及改革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迫切需要改革和发展。
-
作者:郭振英(1);卢建(1);丁宝山(1)
作者单位:(1)国务院研究室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这些老工业基地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引起人们的注目。本文根据翔实的材料,多层面地分析了我国老工业基地衰退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了改造与振兴这些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措施和政策性建议。
-
作者:凌文辁(1);邵道生(2);冯伯麟(3);张嘉棠(1);方俐洛(1);刘大维(1);张立野(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3)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大量实证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华中日合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对日本管理者及企业的评价,文章认为:中国员工对日本人的工作精神和团体精神给予正面评价;而对其傲慢、刻板、待人吝啬等交往态度与人格特征给予负面评价。此外,中日合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对企业满意度低,转职意向强烈。文章指出:重视并认真研究三资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搞好三资企业的重要课题。
-
作者:季卫东(1)
作者单位:(1)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考虑法制建设时,中国的法律家更侧重于强调令行禁止、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性方面,而对在现代政治和法律系统中理应占据枢纽位置的法律程序问题则缺乏关注和理解。本文认为,公正的程序是促进现代化的社会变革的基本杠杆之一。作者从对恣意的限制、理性选择的保证、"作茧自缚"的效应和反思性整合这四个方面阐发了现代法律程序的基本特性,并对法律程序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立过程中的意义作了简要的历史考察。作者指出,程序合理性是设计(规范)合理性和进化(历史)合理性的接合部;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复杂的价值问题可以借助于程序加以化解,...
-
作者:费孝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对作者一生关于中国城乡发展道路的研究及战略设想进行了总结。作者经过长期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农业繁荣的基础上,工业下乡,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农副工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又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从模式比较分析中,作者提出要使整个中国富强起来,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作者注意到了全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模式研究进入到区域发展研究,提出了使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设想。作者还提出,应将社会发展研究从生态秩序层次提高到心态秩序层次。
-
作者:沈长云(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的理论,阐述了"华夏"族称的来历和华夏民族的具体形成过程,辩驳了史学界一些学者于近年提出的以夏朝建立作为华夏族最终形成标志的观点。作者以经典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对比世界其他地域古代民族和国家的产生发展过程,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即夏商国家是建立在氏族联合组织而非地缘组织的基础之上的,直到西周大封建之后,华夏各部族才开始由部落状态向民族共同体演化,而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春秋战国之际。
-
作者:陈征(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存在的条件、各种形态的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规定性。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绝对地租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它最终来源于城市企业利润和职工工资一定部分的扣除。城市绝对地租在量的确定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其变动趋势是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增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