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仁娥(1)
作者单位:(1)人民出版社
摘要:我国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是近年来才逐步开展起来的,由于它合乎时代的需要,很快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这门研究,已由一般的借鉴进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独创新学说和新体系的更高阶段。这是《公共关系学通论》一书的出版首先显示的一个信息。
-
作者:冯奇
摘要: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继承着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想传统,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自身观照等方面,又产生了若干新趋向和新变化。本文试图对此作出概括性的描述。
-
作者:李迎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要:本文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形成、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动态考察。作者认为,我国在五十年代相继实行的户口迁移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应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导致了城乡分割二元社会格局的形成。这一格局的形成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起过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它的凝固化则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弊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以来,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开始松动与弱化。它的彻底改变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彻底改变这一格局所需要的条件与实现的途径,并提出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设想。
-
作者:庞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对立的不同结合方式以及对立种类上的差异:"两"是并列关系,"贰"是主从关系;"两"是并生式的对立,"贰"是从生式的对立,"匹"是发生式的对立:"矛与盾"不是"两"式的对立,而是"贰"式的对立;"物极则反"的两端是"极",它们的中介也是一极,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极;"三极之道"有相赞、相克和相生三种状态,生、克分列两端,它们的中和便是赞;世界并不仅仅是"两生",人用慧眼看到对立之间的中介、最佳关系,便是"参视"。
-
作者:宋元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57名状元出身的抽样调查,论述了科举制度不拘门第、均等竞争、公开考试、优胜劣汰的基本特征。为了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施行,清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如严禁营私舞弊。严格考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等。清政府之所以要采取这种均等竞争的选官方式,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原因的。因此,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必要加以重新审视。
-
作者:吴易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评析了西方经济学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已经和仍在进行的论战,认为这是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分歧与对立的再现,且具有时代赋予的新内容。论战围绕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这个中心展开,争论的焦点是市场出清还是非市场出清、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政策无效还是政策有效。文章首先分别考察了新古典主义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与传导机制时所提出的假设、前提、命题、模型以及它们的政策含义;之后指出,各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都在工资价...
-
作者:邱仁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实在"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存在;二是独立于人心之外。实在论是关于世界本性的哲学理论,而不是关于语言或思想本性的哲学理论。文章指出,量子力学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微观粒子的诸种奇异性质及其与观察实验仪器相互作用的机制,它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是不相干的。文章还通过不同的认识价值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权重,论证了理论选择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多元模型的比较和竞争认识实在世界的复杂性。
-
作者:张明楷(1)
作者单位:(1)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
摘要:对刑事责任的研究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作者在本文中对有关刑事责任的含义、根据及实现等几个主要问题的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评析,并且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刑事责任不仅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中介,而且具有实质性意义。它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刑罚和非刑罚处罚、否定评价及对犯罪人的谴责,法律性、社会性、必然性、平等性、严厉性和一身专属性是它的特点。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性。从法律学的角度来考察,刑事责任的根据可以分为实质的(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的(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和事实的(...
-
作者:魏杰(1);张宇(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2)国家物价局
摘要:本文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视角着眼,指出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我国经济改革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应当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其特点是政府和市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作者:王一川(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和解构主义美学的语言本质观,着重分析了这些语言本质观与其美学理论的关系。作者指出,在这些美学流派中,它们的语言本质观是其美学理论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美学理论则成为其语言本质观的逻辑展开。在语言本质观与美学结成这种新关系后,关于"美"、"艺术"和"美学"等问题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美学问题主要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并从语言论的途径去解决,这使20世纪西方美学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20世纪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它与传统美学的许多差异,都可以由此得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