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怡(1)
作者单位:(1)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学衡派”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确立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文章指出,“学衡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它与形形色色的所谓新文学“逆流”具有本质的不同。在“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真正的差异是对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学传统修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理解。文章还指出,“学衡派”竭力强调文学观的全面、宏观与公正,这确是有意义的;但我们也不应简单认同当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皇皇高论,而应充分认识到“学衡派”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与人文的分化和对峙,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冲突,而且也引发了存在的分裂。而现代化过程的本性则要求科学与人文从分离走向统一,这既是广义的文化整合,又意味着回归具体的存在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分野,内在地蕴含着不同意义上的理性追求。从终极的层面上看,理性化的真正内涵应当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这既指知情意的相互协调,也包括知识与智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能展开于变革外部对象与提升自我境界、人的存在与对象世界彼此互动、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历史实践之中。构成化解科学与人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作者:周叔莲(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2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渐次深化的发展阶段,每次递进都顺应了改革实践的需要,而正确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这一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剖析了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有利条件,指出改革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深化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
-
作者:叶险明(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问题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批判和继承关系。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是在系统批判“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建构起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对历史哲学的否定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单线论”或“多线论”等问题。
-
作者:俞建国(1)
作者单位:(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企业制度、近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历史上递次出现,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同时并存、互为补充。传统企业制度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为基本特征,近代企业制度以两权一定程度的分离为基本特征,而现代企业制度则以两权的彻底分离为基本特征。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特例,满足其运行的条件是极为苛刻的。国有企业因其产权不可分割和无法转让,使所有者无法逃避风险损失,因而各国大都由政府直接经营。文章考察了国外国有企业多种多样的组织形态,指出:从本质上看,国有企业只是政府行政机关和民间企业之间的一种...
-
作者:陈皆明(1)
作者单位:(1)美国密执安大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居民代际间资源交换的模式并检验“父母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子女为父母提供赡养的机率”的理论假设。根据对河北省保定市“老龄化及代际关系”抽样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作者试图从父母为寻求老年安全所采取的策略出发,讨论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与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中国都市家庭养老机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
-
作者:顾培东(1);张建魁(1)
作者单位:(1)四川中维律师事务所
摘要:本文认为,民事经济审判制度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民事经济审判制度及其运作的总体追求、整体理念以及发展趋势。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这种价值取向既可以作为立法内在统一的基础,更可以成为指导司法实践从而决定司法审判基本走向和总体效果的理性根据。作者认为,对审判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应停留在诸如“公正”、“效率”、“效益”等表述上,而应在这种表述与具体的审判制度之间建立一种可以识别的过渡。作者分别就民事经济审判的社会使命、民事经济审判的直接目标。
-
作者:傅刚
摘要:1904年,身为京师大学堂国文教席的林传甲写出了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讲义》,这部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一百年很快就要过去了,中国文学研究发展到今天,不仅具有了现代学术规范,成为门类齐全的学科,而且它以几代学者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构成了...
-
摘要:救灾改革理论的成功探索《中国救灾保险通论》,郑功成著。32万字。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责任编辑:胡如虹。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很早以来各种灾害就如同毒蛇一样紧紧地缠绕着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近年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受的损失高达1000多个亿,人为灾...
-
作者:王海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是被学者视为“迷宫”的平等问题。作者以辨析权利为基点,试图为平等原则找到公正的依据。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平等总原则及其两个分原则:每个人因为基本贡献(缔结社会)平等而应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因为具体贡献不平等而应比例平等地享有非基本权利。文章又从总原则推导出三项具体原则。政治平等原则:基本权利(政治自由)平等,非基本权利(政治职务)比例平等;经济平等原则:基本权利平等(按需分配),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按劳分配);机会平等原则:社会提供的机会平等,非社会提供的机会不平等(然而机会多者应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