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幼军(1)
作者单位:(1)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摘要: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成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能否正确反映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否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能否真正地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扎扎实实地进行文化建设。
-
作者:黄会林;周星;张同道;于丹
摘要:中国影视在本世纪建立了基本的规则,在其跨向21世纪之际,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发展中国影视事业,总结民族化的影视艺术发展规律与经验,是影视理论界应当探讨的重要课题。相对于创作,中国影视艺术理论还相当薄弱,实践先行、理论滞后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理论始终未能成为实践的良好先导,特别是就现有理论来看,绝大多数是西方影视理论的翻译和介绍,本土化的影视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尚未见到“中国影视美学研究”这一系统论题的正式提出。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提出了“中国影视美学”的概念。
-
作者:李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规模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进而利用有关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但可以直接、间接地提高外出打工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而且就全国而言还会抑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
作者:龙宗智(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讨论了在法治的目标与现实之间进行司法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策略,提出作为一种实践理性的“相对合理主义”的主张。相对合理主义首先承认和接受具有公理性、普适性的基本法律原则为司法改革的目标,但鉴于我国还处于法治的初级阶段,支撑现代法治的某些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司法改革不能企求尽善尽美、一步到位,而只能采取渐进的、改良的方法,从逐步的技术性改良走向制度性变革。同时,相对合理主义在实际应用时还应该把握合理的度:在立法层面,注意把握合理与悖理、可执行与不可执行的分寸;在操作层面,注意采用多元视角,实行灵活的...
-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尝试用信息量和认知处理策略来解释汉语中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首先从语义聚合角度描写定语的排序规则:“对立项少的定语>对立项多的定语”,并从信息论角度进行解释,得出新的规则:“信息量小的定语>信息量大的定语”。接着从信息加工难度和认知处理策略角度进行解释,得出更为概括的语序规则:“容易加工的成分>不易加工的成分”,并用以解释部分主谓结构、同位结构和能愿动词连用,以及汉语和英语中姓名等的语序问题。最后,讨论从这项研究中抽绎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蕴涵:(1)描写和解释是互相推动、交替上升的;(2)...
-
作者:何景熙(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法学院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农村劳动力年均有效工时作为考察劳动力利用程度的基本计量单位,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对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及其对农民家庭收入,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劳动力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家庭关系,社区刑事犯罪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检验了文化程度、性别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区域农村社区存在着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平原、丘陵、山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呈负相关;不充分就业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经济驱动力;劳动力的就...
-
作者:张军(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近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特别是经过“边际革命”,逐步将其理论建立在了“经济人”或“理性”的基本假定上面。有了“理性”的假定,经济学家便致力于建立经济学(几乎是关于市场交易的学说)的更加简化也更加精美的数理体系。以阿罗和德布鲁为代表的经济学的现代体...
-
作者:俞吾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近年来,关于经济哲学的讨论方兴未艾,但这些讨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经济哲学”这一概念没有经过深入的反思而获得明晰的理解。本文认为,只有提出并厘清以下三个概念的含义与关系,关于经济哲学的讨论才能避免原地踏步的现象。1.广义经...
-
作者:黄裕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并把“符合”理解为真理的本质,从而留下了自身无法充分解决的难题。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出发,化解传统真理观留下的难题,为真理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德格尔真理观的主要观点是:陈述与其对象相符合是指陈述者在陈述这种存在活动中“对接”上了对象,并与对象相互协调地共在;陈述与其对象是否相符合的标准是作为对象的可能性前提的物自身;物必须首先作为其自身被敞开(显现)出来,它才能在陈述活动中作为对象出现,而物正是在人的自由存在这种超验活动中才作为自身显现出来;...
-
作者:王小盾(1,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2)扬州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原始佛教音乐是在历史悠久的仪式赞诵制度和史诗吟唱制度、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广场艺术的发展几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它们为佛教的仪式音乐提供了素材,为其音乐理论提供了依据。原始佛教音乐的体裁是因说法宣教的需要而产生,佛教的著作形式是其创教时期为便于口传和记忆而采用的音乐手段的综合表现。作者分析了原始佛教的音乐观和音乐政策,认为其音乐观集中表现为:善声和恶声;雅音和方音;音乐之有欲和无欲;音乐形式和语义内容四组关系(矛盾),原始佛教以辩证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本文对原始佛教音乐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