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纯艳(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历史系
-
作者:王好立;何海波
-
作者:张燕喜;彭绍宗
-
作者:刘建平
摘要:革命意识形态决定了毛泽东基本的反帝美国观和对苏联的认同 ,但当认识到苏援无望而美国注定要在抗日战争和战后远东国际政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时 ,毛泽东便进行适应性调整 ,只是美国政府没有做出积极回应而使毛泽东更从帝国主义本质上来理解它 ;在美苏两极国际体系之下 ,中共主动倒向苏联一边。不过必须看到 :由于“一边倒”的意识形态本质和这一意识形态的非本土经验性 ,毛泽东没有充分考虑尽量争取广泛的国际承认给新中国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 ,中共也不能不面临着苏联用意识形态辞藻包装起来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压力。
-
作者:何秋耘
-
作者:翟学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
-
作者:江蓝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不是汉语原有句式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它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而现代汉语的比拟式则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上...
-
作者:党圣元(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钱钟书研究是当前人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钱钟书的学术研究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成就,而所体现的文化发展观以及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则是一以贯之的,当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文化发展观方面,钱氏是一个“通变”论者,主张古今、中西融会贯通,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打通”古今、中西以及人文学科各科之间的樊篱,融通观之,既是钱学方法论的特点之一,也是钱氏的研思目标,所以具有观念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意义;而注重从具体的人文现象的考辨与诠释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哲理、文心,以及善于...
-
作者:刘迎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摘要: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国民经济增长阶段做出了新的界定。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次高增长阶段转换,并将逐步进入次高增长的轨道。决定次高增长上限的因素是投资率继续提高面临极限、需求约束力度加大、外需增长萎缩;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广阔的国内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力梯度推移效应依然存在,则是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下限的主要支撑。以上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将使我国经济进入一个以7.
-
作者:丁伟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对2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认为,梁启超、张东荪等所提出的中国应当发展资本主义实业、而不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只有谋取到国家的独立主权,中国的资本主义才可能得到发展。他们又极为惧怕民主革命的爆发,所以他们消极企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主张,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取得任何实效。至于年轻的共产主义者,认定在当时的中国就应当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则是不合当时中国国情实际的、无法实行的主张。不过,正是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