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凌(1,2);刘世庆(1,2)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发展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近20年来的利润增长情况,并对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润增长周期进行比较,指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利润周期”规律,即是说,利润才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利润增长作支撑的GDP高速增长和其他任何增长都不是实实在在的增长。作者认为,评价一国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质量,应高度重视利润增长率指标和利润周期分析方法。
-
作者:张晓(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比较分析,指出尽管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但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环境恶化的速度却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这是与流行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阶段性特征不相一致的。文章将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归结于中国政府实施的环境政策的作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环境政策比较成功地控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且中国的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幅度较大。
-
作者:方流芳(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
摘要:我国恢复民事诉讼收费近20年。讼费征收规则的制定、解释和实施成为法院的一统天下,财产案件照“诉讼标的”收费成为一个不可质疑的定律。本文通过研究转型时期讼费征收制度的现状,探求其来龙去脉,揭示一些内在的紧张关系,诸如:讼费征收和诉权保障、诉讼成本和诉讼效益、国家和当事人分担司法费用的合理限度、外来的“诉讼标的”模式和本国法律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等。作者的意图是以一个具体制度为话题,引申出法律方法。
-
作者:罗志田(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一些基本倾向在此后大约一二十年的后五四时期里的演化和转变,特别侧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并围绕中国人心目中“西方”从一个美好的整体分裂为优劣兼具的复合体之转变,探索中国人学习榜样和思想倾向两大转变进程,进而分析在“西方”
-
作者:胡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始终存在着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用民粹主义思想还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处理这个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革命和建设就顺利发展,反之则遭受挫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而农民问题和资本主义问题是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一理论找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同主张从小农经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划...
-
作者:文贵良(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晚清的中心话语是文言话语,文言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它表征了知识者与民众都缺乏自我认识。到了“五四”,文言话语模式被突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自我出场的白话话语模式。作者还认为,到了30年代,白话话语被推向边缘。
-
作者:顾肃(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东亚金融危机中断了东亚经济数十年高速发展的进程,让世人重新反思东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危机的外在原因只是表象,其内在根源则在于东亚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未进行深层结构的根本改造。东亚文化虽然存在着国度和民族的差别,但缺乏普遍权利意识和公正透明的经济秩序是其通病。一元化的思维模式与缺乏制约的权力结构相结合,产生了特殊的东亚政治文化,如政府官僚对经济的主观随意干涉,滋长了严重的政治腐败、泡沫经济和金融无序。政治上的准家族统治、虚假民主和官商结合,裙带关系资本主义在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出其对经济进...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文化学院
摘要:本文梳理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诗史”这一重要概念的演变脉络,着重发掘了传统文人在阐释“诗史”的过程中所遗留的思想经验和历史隐秘,认为“诗史”之所以能够出于杜诗学而广播于诗学领域,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着诗史大传统的人文底蕴,而“诗史”
-
作者:叶秀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就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作者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哲学前提出发,引导出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知识论”不同的“存在论”,揭示了康德为“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可靠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说明“知识论”必以“存在论”为前提,才能使其自身得到可靠的基础。作者指出,根据康德的“先验直观的时空观”,时间、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由此出发,海德格尔使时间、空间不停留于先验直观形式,而进一步开发出不同于“诸存在者”的“存在”,阐述了时间、空间的...
-
作者:苏亦工(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指出,一百多年来,香港司法当局一直试图保留中国清代的法律和习惯在一定范围内的效力,然而香港法庭对于中国传统法律和习惯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本文围绕一件关于财产继承的个案展开分析,通过“妻”与“妾”在中国法律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揭示出传统法律(制定法)在民事问题上向民间习惯妥协的重要特色。香港法庭对于渗透了儒家伦理和人情关系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缺乏了解,法官们凭借英国法的推理模式和英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来解释中国法律和习惯,难免失之于偏颇。文章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多数西方人不相信中国传统法律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