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春光(1);JeanPhilippeBEJA(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2)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政治问题研究所
-
作者:邱兴隆(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 ,古今中外出现过的种种按罪配刑论、按需配刑论与折衷配刑论都有某种合理性 ,又都失之片面。按罪配刑论求之公正失之效益 ,按需配刑论求之效益失之公正。诸种折衷配刑论虽致力于按罪与按需配刑的调和 ,但并未真正解决按罪与按需配刑的矛盾。公正与效益是刑罚不可或缺的两大价值 ,相应地 ,配刑应坚持按罪与按需相统一的原则 ,统一的基点是既不失之对个人的公正又不失之对社会的效益 ,统一的规则是按罪限制配刑的上限 ,按需缓和配刑的下限。在此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提出统一配刑论在立法与司法方面的基本要求。
-
作者:江小涓(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为例 ,回顾、评价新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状况和演变。文章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前 3 0年的时间内 ,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被限定在“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这两大分析框架内 ,80年代初期以来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逐渐被尝试用于分析中国问题 ,到 90年代初期 ,基本上完成了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文章将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置于当时的理论、政治与经济背景之下考察 ,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理论研究的得失。
-
作者:莫世祥(1)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摘要:近代澳门一度成为粤西海岸与西江流域经济圈的“商业中心”。然而 ,随着内河轮船贸易的发展 ,粤西南各埠改以香港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中转港 ,澳门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苦力与鸦片贸易相继衰竭 ,给畸形发展的近代澳门贸易造成难以替代的缺失 ;澳门航道逐年淤浅 ,港口工程与商业设施落后 ,难以在轮船贸易时代发挥中转贸易港的功能 ;澳葡当局治澳作风呆板惰滞 ,压制自由竞争 ;这一切导致近代澳门贸易地位再度滑落 。
-
作者:徐碧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虽有其学术意义 ,但在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美学学科定位上的错位、唯物与唯心的滥用、美学的全面功利化以及对美学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等方面。作者指出 ,重新清理和反思这些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 ,有助于 2
-
作者:彭立勋(1)
作者单位:(1)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在 2 0— 3 0年代和 80— 90年代出现两次热潮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百年来 ,中国美学界围绕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与艺术创造的特殊心理活动两大基本问题 ,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争鸣和创新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主要希望不在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而在审美和艺术经验的科学研究 ,并且要从审美经验的特点出发 ,形成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应当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心理学体系作为突破口 ,通过深化对中国传统审...
-
作者:肖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对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基本持“西方艺术重再现 ,中国艺术重表现”一说。本文对此说持有异议 ,并认为 ,这一说法的成因主要是 ,对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著作中“Representation”一词的误译。在这一基础上 ,作者以康德、贡布里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和杜夫海纳等人的美学思想为主要探讨对象 ,联系现代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的根本性变化 ,系统考察了现化西方艺术哲学创造性艺术观的确定、发展和变化 。
-
作者:孟繁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中国当代文艺学与政治文化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文章认为 ,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既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境遇有关 ,又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思想不可分割。文艺学虽不能从政治文化中分离出来 ,但它必须遵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
-
作者:林家有(1);赵立彬(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
-
作者:陈辽(1)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